[世華財訊]中行成為外匯市場首家做市商,參與交易8種外匯產品。分析師認為,做市商制度可提高中國外匯市場的流動性,央行將逐漸淡出國內外匯市場。
中國銀行3月15日公告稱,該行已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簽署外匯業務全面合作協議,正式成為中國外匯市場的首家做市商。7家中國銀行海外分行還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簽署了8種貨幣的清算賬戶協議。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外匯交易、外幣拆借、外幣債券交易、外幣清算等外匯市場的多項業務領域進行合作,雙方還將定期進行信息交流、人員培訓等方面的合作。中國銀行將以市場做市商的身份,積極參加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即將推出的8種外幣間匯率交易產品;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將選擇中國銀行強大的外幣支付體系和網絡,承擔其外匯市場資金清算主渠道的工作。
據了解,外幣買賣初期推出的8個貨幣對為:美元港元、美元日元、美元英鎊、美元瑞士法郎、美元澳元、美元加元、美元歐元、歐元日元。
對于中行成為外匯市場首家做市商的意義,中匯網外匯首席分析師李軍向世華財訊表示,做市商制度的建立表明,央行在中國外匯市場的被動接盤者地位將會被削弱,央行將淡出國內外匯市場。同時中行利用自身的優勢,可提高中國外匯市場流動性。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5年2月24日發布的《二○○四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曾表示,中國將加快外匯市場基礎建設,增加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品種,試點美元做市商制度。此次,中行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簽署協議成為首家做市商,表明做市商制度正式實施。
央行在報告中曾指出,將在國內試點美元做市商制度。但根據中行與外匯交易中心簽署的協議,中行可以參與8種外幣匯率交易產品。對于這兩種業務方式是否有矛盾,李軍解釋說,目前國外也沒有只做單一外幣交易品種的做市商,因此美元做市商的說法不很確切。國外做市商為了分散風險均要參與幾種外幣交易。
李軍還指出,中行主要在外匯交易方面成為做市商。在外幣拆借、外幣債券交易、外幣清算業務中主要扮演代理人行買賣債券、穩定銀行間拆借市場等角色,但不會做為做市商。
擔負做市商制度的商業銀行,通常肩負著坐市、造市和監市的義務,也就是要保證市場的平穩順利運行的義務,但這同時也會給他們帶來風險。有市場人士認為,特別是像現在,美元貶值,國際匯市起伏不定的時期,匯率風險更是難以避免。
李軍認為,成為做市商的機構可以通過兩種途徑規避風險。一是,通過向國外做市商詢價和買賣外匯,將國內的美元外匯風險轉嫁出去。二是,對美元市場走勢有很好的判斷能力,在美元大幅波動之前提前做準備。
在國際外匯市場上,所謂“做市商”通常是指有實力和有信譽的商業銀行,外匯市場的其它參與者通常向這些商業銀行來詢問所能提供的匯率,充當做市商的商業銀行通常愿意承擔匯率風險并從事交易,市場上一部分外匯也會分流到做市商手里。
據數據顯示,2004年,受美元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等因素影響,外匯流入進一步增加,是中國外匯儲備增長最快的一年。2004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6099億美元。截至2004年末,中國外債余額折合2286億美元,比上年末增長18.1%。
(陳琦 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