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華財訊]光大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指出,人民幣匯率調整未來可能出現三種情況,實際的情況可能是在未來3年中,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實現5%-10%的升值。
據每日經濟新聞12月28日報道,光大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表示,盡管人民幣升值問題的討論集中在人民幣對美元的雙邊匯率上,但真正有意義的是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所謂名義有效匯率是對所有雙邊匯率按照貿易金額進行加權平均計算出來的匯率;實際
有效匯率是在名義有效匯率的基礎上,對雙邊的通脹水平予以剔除。事實上,在經常賬戶的盈余或赤字、一國的競爭力的決定方面,真正起作用的是實際有效匯率。
因此,未來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一是,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但實際有效匯率沒有變化,這相當于維持匯率穩定但改變了匯率生成機制;二是,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但維持在基本面決定的均衡匯率之下;三是,人民幣出現高于基本面因素支持的匯率水平,投機資金主導了匯率的決定。
如果只是第一種情況,那么匯率調整對經濟總量的影響很小,主要影響體現雙邊匯率變化導致的貿易結構變化,以及資產負債表上的匯兌損益。
如果實際有效匯率出現升值,但幅度在10%以內的話,高善文認為,結果是壓制通貨膨脹和促進經濟增長,但貿易部門短期內可能受到一定損失,經濟短期內也需要一定調整。
如果匯率的調整幅度大得多,那么貿易部門的競爭力可能損失很大,實際經濟的收縮會相當明顯。
如果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不調整,央行在技術上也可以通過大量對沖控制基礎貨幣,而聽任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貶值;或者聽任出現一定通貨膨脹來提高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水平。在后者的情況下,貿易部門收縮和非貿易部門擴張,與名義匯率調整的情況是一樣的。
從技術上看,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的水平并不是非調不可。考慮到投機資金的攻擊、正在出現的房地產泡沫跡象、國際匯率協調的復雜、金融體系的脆弱和金融市場的落后等因素,以及宏觀調控和景氣正在下降帶來的不確定性,匯率調整需要過人的政治勇氣和經濟智慧。退而求其次地選擇積極干預和主動膨脹非貿易部門的做法也許更加安全和可以控制。但從政策面的種種跡象看,我們傾向于認為未來1-2年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出現調整的可能性相當大,但出現以上第三種結局的可能性很小。
實際的情況可能是:在未來3年中,人民幣匯率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實際有效匯率實現5%-10%幅度的升值。由于如此幅度的調整未必能夠實現匯率水平的均衡,在此過程中非貿易部門還可能出現一定的通貨膨脹。
據高善文先生測算,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10%將導致國內價格水平下跌2.5-4%,GDP增長下降1%-1.8%。在采取擴張政策對沖的情況下,GDP增速下調可以控制在1%以內。
(李建豐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