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華財訊]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認為,目前中國經常賬戶基本平衡,人均GDP水平依然很低,人民幣匯率水平只是略有低估,中國的真實失業率難以支持實際匯率持續升值。
綜合外電12月27日報道,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撰文認為,中國的真實失業率難以支持實際匯率持續升值。從經常賬戶、人均GDP水平來看,得出的是同樣的結論。文章指
出,2003年全年我國的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比例僅為3.2%,近15年來最高的是1997年,為4.1%。與此相反,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例如馬來西亞、中國臺灣省2003年經常項目余額占GDP的比例分別達到了13%與10.2%。
文章認為,與那些20世紀80年代左右經歷了本幣大幅升值的經濟體當時的情況相比,目前中國經常賬戶基本平衡,赤字或盈余的規模均不算大。例如,臺灣省在1985年、1986年升值之前的經常賬戶盈余占GDP的比例分別高達14.8%和21.6%;新加坡在80年代末新幣大幅升值時經常賬戶盈余占GDP的比例也達到7%-10%。文章預計,2004年中國經常賬戶盈余將少于2003年。2004年上半年經常賬戶僅取得75億美元,比2003年同期少了36億美元。海關統計的進出口數據顯示2004年前8個月的累計外貿逆差11億美元,9月份才開始由負轉正。2004年1-10月我國累計外貿順差110億美元,同比下降40億美元。“總體來看,我國經常賬戶基本平衡。”
文章說,2003年我國人均GDP達9073元人民幣,折1096美元。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實現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但文章指出,我國人均GDP水平依然很低,目前的水平難以構成我國因此就相應地調整匯率的理由。文章說,反觀那些在上世紀80年代經歷本幣升值的經濟體,他們在升值前期的經濟發達程度遠高于我國目前的水平。例如,1985-1986年日本、新加坡和我國臺灣地區人均GDP分別達到3.2、1.3、0.5萬美元(1995年可比價格),而我國2003年的人均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僅為1024美元。
文章認為,決定實際匯率水平的主要變量包括非貿易品與貿易品的相對價格,國外凈資產規模和經濟的開放程度。根據Balassa-Samualson理論,貿易品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導致的非貿易品與貿易品的相對價格的上升要求實際匯率升值。國外凈資產的增加意味著經常賬戶的持續盈余,即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的不斷提高,也要求實際匯率升值。相反,對外貿易的開放,如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的降低,通常會增加貿易赤字,它要求匯率貶值。文章認為,將實際匯率對上述三個變量進行回歸,得出經驗關系式。將這一經驗關系式的擬合值與實際值進行比較,發現目前實際匯率水平低于擬合值3%。也就是說,人民幣匯率水平略有低估,其程度小于近期NDF(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的升水(5%),更小于某些文章中報道的10%-20%。文章援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近公布的《雇員報告中》(StaffReport)指出,目前找不到人民幣被嚴重低估的有說服力的證據。
(李建豐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