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華財訊]國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指出,人民幣匯率走向絕不僅僅是匯率水平的簡單重估,它包含一系列改革措施,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力度可能會更大。
據新京報12月25日報道,國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撰文指出,關于人民幣匯率的走向、特別是所面臨的升值壓力等問題,一直是國內外金融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特別是在中國對外經濟依存度已經相當高的背景下,人民幣的幣值重估必然會相當顯著地影響到
國際金融市場的商品價格等。
基于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特定走向,近期乃至較長的一段時期內,討論一度被視為十分敏感的人民幣匯率走向,絕不僅僅是匯率水平的簡單重估;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這個過程必然是改革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完善外匯市場、推進以國有銀行為主體的金融體系改革、加大匯率的波動幅度和市場靈活性、推出新的外匯風險產品等一系列措施的組合。與可能出現的有限的名義匯率水平的波動相比,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力度可能會更大,對于金融市場的影響可能會更明顯大于可能出現的有限的幣值重估。
客觀地說,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對稱的外匯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外匯升值的壓力。這種不對稱表現在鼓勵流入,限制流出;對中資企業管得比較嚴,對外資企業管得比較松;對個人管得比較松而對企業管得比較嚴格。從結售匯制度看,基本上采取的是強制的結匯制度,盡管放松了一部分企業的外匯管理,但基本上是帶有強制性的,在售匯的時候是有限制的,這種體制實際上放大了外匯的供給,抑制了外匯的需求,從而形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如果逐步改變這種狀況,形成相對中立的外匯管理政策框架,降低結匯的強制性,擴大售匯的自主性,這種因為體制性原因導致的升值壓力就可能明顯減緩。
實際上,即使保持人民幣名義匯率的穩定,如果缺乏一個有效率的外匯市場,那么,如果考慮到物價的因素,人民幣同樣可能會在事實上出現升值。特別是人民幣在事實上的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使得人民幣匯率受到美元的影響非常大。實際上人民幣在過去十年里,升值一直在平穩地進行,只是它的表現形式并不一定表現為名義匯率水平本身的大幅波動,可能表現為物價的差異等等。這是我們觀察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時必須注意的關鍵之一。
隨著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不斷改善,不斷提高,以國有銀行改革為代表的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進行市場化改革的條件在不斷地成熟。既然目前強調要保持人民幣在合理、均衡的情況下相對穩定,那么,持續的國際收支雙順差顯然不能說是均衡的狀況。國際比較研究表明,一個國家如果出現了持續的順差,持續的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和出現了持續的逆差一樣,都有大量的副作用,特別是順差過大,恢復平衡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日本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因此,從外匯管理的政策趨勢看,應當逐步改變不對稱的外匯管理體制,對流入和流出采取相對中立的政策傾向,放寬強制結售匯的管理體制,減緩體制性放大的升值壓力。同時,從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角度出發,適當擴大中國市場所需的高技術等的進口,控制一些資源性出口;擴大資本的適當流出,抑制投機性資本的流入,特別是要防范短期外債的比率過高,制約匯率調整的靈活性和主動性。在體制性的缺陷消除之后,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就可能沒有想象的大,在此基礎上逐步放松匯率的波動幅度,推出有利于規避匯率風險的金融產品,促進外匯市場的發展,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李建豐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