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華財訊]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認為,商品價格走高導致了全球經濟失衡狀況惡化,并預期,鑒于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商品投資不斷增加及美元貶值將使這種狀況于2005年進加劇。
綜合外電12月20日報道,通常情況下,全球經濟發展對商品的需求高于全球經濟增長率。過去三年中,非原油商品價格以美元計攀升了38%,其中2004年升幅為7%,從而引發商品
消費者與生產者間財富的大規模轉移,僅就石油而言,估計其2000年轉移額度即已達125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認為,商品價格走高導致了全球經濟失衡狀況惡化,而非好轉,并預期,2005年將有三方面需求相關因素將使這種狀況進一步加劇,也將使起投資者謹慎斟酌其未來十幾個月的投資行為。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稱,在這三個因素中,首當其沖即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其次為欲于商品市場獲利的金融投資者數量不斷增加,第三即為美元貶值及其使商品出口國不得不承受本幣升值的壓力。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預期,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減緩,同時能源、金屬等商品價格將持續增長,但增幅將小于2004年。多數基金屬價格將上升6%-8%左右,銅價將有所下降,黃金價格仍將小幅增長,其他貴金屬價格將見回落,此外,由于供應持緊,煤價仍將上漲,但現貨原油價格將會回落。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稱,來自中國方面的影響,正在決定多數商品,如亞洲原油的邊際價格,該機構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預期,中國2005年GDP增長率將在7.8%左右,較2004年的9.3%預期增長率有較大幅度下降,但該機構仍預期即使中國經濟增長明顯減緩,其商品需求增長亦不會大幅下降,因其商品需求多來自內需,而非出口。
影響全球商品需求的第二個因素是金融投資者數量不斷增長。商品期貨的顯著特征之一是使資產組合風險多元化,即使風險相對降低,盡管其價格波幅大于股票及債券波幅,但其價格波動不似證券一般與固定收入具有較強相關性,因此,基本上可以避免此種風險。更進一步而言,商品可以做為對沖通脹風險的一種極為有效的選擇,例如,美聯儲通過提高利率50個基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通脹上升,但通脹率若不見回落,則能顯現出商品價格與通脹率極強的相關性,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于商品相對而言更為有利。
除以上兩點外,推動商品價格長期走高的第三個重要因素即美元貶值,過去兩年的情況即可說明,尤其目前國際市場商品仍以美元計價,自2004年6月以來,美元匯價回落約12%,美國以外的商品消費者雖未強烈感受到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但原油價格卻已攀升至55美元以上高位。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預期美元匯價仍將回落約7.5%左右,這將繼續推高鋁、鋅、黃金等金屬價格,但這些金屬價格若以歐元計,則基本持平;對于油價上漲而言,若歐元區國家期望提高消費者購買力,可以選擇削減燃料稅,目前該地區某些國家此項稅率高達70%。
此外,中國經濟強勁增長及人民幣釘住美元使得其具有一種特殊性,雖然中國已經感受到商品價格上漲的沖擊,但并未改變其匯率政策,而其承受的來自各國要求提高人民幣匯率靈活性問題的壓力亦日漸增大,摩根經濟學家亦稱匯率靈活性將彌補商品價格上價造成的部分損失。但鑒于目前國際貿易中商品仍以美元定價,美元貶值使美國以外的出口國收益下降,因此亞洲其他出口主導型經濟體,仍可能希望縮小本幣兌美元升值幅度。
綜上所述,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稱,由于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美元貶值等因素的影響,2004年商品價格上升擴大的全球經濟失衡程度,2005年,在美元相對穩固及全球經濟增長減緩的大環境之下,商品價格小幅回落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全球經濟失衡的壓力,而其上漲將使這種整體失衡狀況進一步加劇。
(馬也坤 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