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華財訊]國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指出,中國應逐步改變不對稱的外匯管理體制,放寬強制結售匯,以減緩體制性放大的人民幣升值壓力。
據中國經濟時報11月18日報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撰文指出,關于人民幣匯率的走向、特別是所面臨的升值壓力等問題,一直是國內外金融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特別是在中國對外經濟依存度已經相當高的背景下,人民幣的幣值重估必然會
相當顯著地影響到國際金融市場的商品價格等,這也正是為什么屢屢出現媒體錯誤炒作人民幣升值趨勢的現實原因。
實際上,基于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特定走向,近期乃至較長的一段時期內,討論一度被視為十分敏感的人民幣匯率走向,絕不僅僅是匯率水平的簡單重估;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這個過程必然是改革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完善外匯市場、推進以國有銀行為主體的金融體系改革、加大匯率的波動幅度和市場靈活性、推出新的外匯風險產品等一系列措施的組合。與可能出現的有限的名義匯率水平的波動相比,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力度可能會更大,對于金融市場的影響可能會更明顯大于可能出現的有限的幣值重估。
中國現行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是以銀行結售匯制度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是從實際的執行情況看,卻變成了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特別是在1997年之后,這種趨勢更為明顯。這種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有不少好處,例如有利于外商投資和外貿活動的成本收益計算,有利于維持公眾的信心,在金融危機時期,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對于亞洲經濟的迅速恢復穩定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但是,隨著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這種匯率制度的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特別是在人民幣跟隨美元被動貶值時期。幾年多的時間,中國外匯儲備增長了3000多億美元,投放的基礎貨幣是2萬多億元,這對于宏觀調控是一個相當大的壓力。另外,這也使得不少的出口企業往往被動地只依靠匯率的貶值來贏得出口的市場,不用通過技術進步就能夠進入國際市場,并且使得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同時,因為人民幣的匯率是基本固定的,所以不少投資者意識到其中的套利機會,當出現利率差異的時候會套利。2004年上半年貿易雖然出現了逆差,但中國的外匯儲備依然在增長,其間就有不少的套利外匯資金的進入。這就為泡沫經濟提供了流動性方面的便利條件。
但是,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壓力,實際上并沒有炒作的那么大,也并不如同高速上升的外匯儲備所顯現的升值壓力那樣顯著。通過改革現有的外匯管理體制,完善外匯市場,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因為不對稱的外匯管理體制、不完善的外匯市場形成的體制性的升值壓力。
客觀地說,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對稱的外匯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外匯升值的壓力。從結售匯制度看,基本上采取的是強制的結匯制度,盡管放松了一部分企業的外匯管理,但基本上是帶有強制性的;在售匯的時候是有限制的,這種體制實際上放大了外匯的供給,抑制了外匯的需求,從而形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如果逐步改變這種狀況,形成相對中立的外匯管理政策框架,降低結匯的強制性,擴大售匯的自主性,就可能使這種因為體制性原因導致的升值壓力得到明顯減緩。
實際上,即使保持人民幣名義匯率的穩定,如果缺乏一個有效率的外匯市場,那么,考慮到物價的因素,人民幣同樣可能會在事實上出現升值。特別是人民幣在事實上的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使得人民幣匯率受到美元的影響非常大。美元在2002年以前持久走強,人民幣也跟隨美元走強,2002年之后一直到現在,美元在國際市場不斷走弱,人民幣對其他貨幣也隨之不斷貶值。但是從總體來講,人民幣依然是在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里面是一個比較強的貨幣。大致測算,從1994年到200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升值了5%左右,這個升值過程本身不是一個短期炒作的過程,是一個漸進調整的過程。另外,對主要貿易伙伴的貨幣匯率,從貿易角度來看,平均升值了大概6%到7%左右。如果考慮到不同國家之間的物價走勢,比如美國在1994年到2004年有一定的通貨膨脹,中國在不少年份是通貨緊縮的,人民幣兌美元實際升值了20%左右。對主要的這些貿易的伙伴如果考慮到物價的差異,實際人民幣在1994年以來升值更多。因此,實際上人民幣在過去十年里,升值一直在平穩地進行,只是它的表現形式并不一定表現為名義匯率水平本身的大幅波動,可能表現為物價的差異等等。這是觀察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時必須注意的一個關鍵之一。
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有銀行改革為代表的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進行市場化改革的條件在不斷的成熟。既然目前強調要保持人民幣在合理、均衡的情況下相對穩定,那么,持續的國際收支雙順差顯然不能說是均衡的狀況。國際比較研究表明,一個國家如果出現了持續的順差,持續的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和出現了持續的逆差一樣,都有大量的負作用,特別是順差過大,恢復平衡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日本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因此,從外匯管理的政策趨勢看,應當逐步改變不對稱的外匯管理體制,對流入和流出采取相對中立的政策傾向,放寬強制結售匯的管理體制,減緩體制性放大的升值壓力。同時,從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角度出發,適當擴大中國市場所需的高技術等的進口,控制一些資源性出口;擴大資本的適當流出,抑制投機性資本的流入,特別是要防范短期外債的比率過高,制約匯率調整的靈活性和主動性。在體制性的缺陷消除之后,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就可能沒有想象的大,在此基礎上逐步放松匯率的波動幅度,推出有利于規避匯率比動風險的金融產品,促進外匯市場的發展,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李建豐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