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華財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杰認為,目前國內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也開始呈現,主要表現在外匯儲備迅速增加等三個方面。
據中國經營報11月15日報道,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從2002年以來一直就有,過去壓力主要是來自國外,而目前國內升值壓力也開始呈現。
人民幣匯率下一步要“動”是很明確的,但是應在動匯率機制的前提下,匯率水平有所變動。首先要調整匯率的機制,在完善匯率機制的過程中,匯率水平有可能升也有可能貶。
11月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了2004年與中國第四條款磋商工作人員報告。此前,央行副行長李若谷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表態也被境外學者認定是“人民幣小幅升值在即”的論據。
有境外媒體更言之鑿鑿地表示,中國政府可能在2005年年底以人民幣兌一籃子貿易加權貨幣來替代目前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并預告調整匯率浮動的時間和區間。
相比之下,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對于“人民幣匯率近期沒有調整理由”的表態也頗具深意。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杰分析: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從2002年以來一直就有,過去壓力主要是來自國外,被一些國家用來作為轉嫁國內經濟矛盾的手段。而目前國內升值壓力也開始呈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給人民幣堅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與中國國際收支持續的雙順差,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帶來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三是中國經濟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對中國的發展和貨幣政策都有很大影響。從經濟學理論講,貿易價格由世界決定,非貿易品價格由國內供求決定。在經濟發展中,非貿易品價格快速上升,導致實際匯率升值有兩個途經,一是通貨膨脹,二是名義匯率上升。由于我國物價基本保持穩定,所以,實際匯率升值的壓力就轉化成名義匯率升值的壓力。
盡管匯率調整的呼聲漸高,但人民銀行的遲疑依然很明顯。對此,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研究員譚雅玲分析:國際環境的諸多變數是人民幣此時不適宜升值的重要因素,更何況我國經濟基礎尚未具有充實的條件應對外圍影響。如利率對匯率有比較大的影響,而中國目前的利率沒有市場化,人民幣升值在國際利率上升區間客觀上為套利資本的進入提供了空間。再有就是中國資本賬戶尚未開放,金融體系還處于一個逐漸與國際接軌的過程,政府導向或政策干預都非常強,一旦人民幣升值,其他方面配套措施又沒有跟上,經濟會因此面臨更大風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院長林桂軍表示:目前大多數國際學者研究的結果表明?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某種形式的固定匯率應是最優選擇。
近日,一些國內外媒體已經在預測匯率調整的時間和區間,對此,丁志杰說:人民幣匯率下一步要“動”是很明確的,但是應在動匯率機制的前提下,匯率水平有所變動。“首先要調整匯率的機制,在完善匯率機制的過程中,匯率水平有可能升也有可能貶。”
丁志杰認為,人民幣匯率改革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政策,二是制度,目前比較穩妥的辦法是,通過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實行較大彈性的匯率制度,讓匯率“動”起來,然后通過政策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丁志杰明確表示:未來外匯市場通過政策穩定比制度穩定的可能性大。中國不大可能公開宣布自己將盯住一籃子貨幣,要實現匯率的穩定,可以通過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進行對外匯市場的調整和干預,保持匯率穩定。
針對目前各方聲音,林桂軍一語中的:目前的討論忽略了固定匯率下人民幣的自我調節機制。實際上,理論上講?名義匯率“動”不“動”結果都是一樣。按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的基本原理,當一個國家呈現外匯順差,如果該國實行固定匯率,中央銀行會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投放本幣,形成外匯儲備,這是中國一直在做的。本幣投放增加,造成國內需求增加?物價水平上升。“歐元之父”蒙代爾也曾表示,中國的通漲相當程度上是外匯市場產生的。
林桂軍說: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人民幣實際匯率上升,當增加本幣投放時,造成國內需求上升,進口增加,出口減少,出口競爭力下降。而此時國內物價上升,已經使人民幣匯率實際水平升值。這個過程在固定匯率下是一定存在的。我國政府為防止貨幣投放量持續增加,這個過程受到了阻礙,造成了人民幣持續順差。但只要順差存在,這個調節過程就不會停止,從這個過程看,維持穩定匯率和本幣升值不矛盾。調不調名義匯率關系不大。
丁志杰認為,如果放寬人民幣的波幅,其他方面也應做一些配套措施,比如未來結售匯制度方面根據意愿結售匯的程度會越來越大;二是要理解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不是可怕的事情,關鍵是市場能否提供防范風險的工具,比如外匯期貨,不久的未來應該會推出來的。
譚雅玲提出不同期限的幾個建議:從短期看,依據時機條件增加貨幣彈性,為人民幣走向自由化或浮動化作預備動作,也可以緩解或“對付”西方升值或機制問題的指責,但擴大彈性的幅度應隨著國內外環境適時推出或調整;中期看,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健全和完善應逐漸形成,其中應包括經濟基礎積累充裕,財富效應均衡穩固以及規則制度明確透明,使人民幣開放的市場與制度層面健全;長期看,人民幣應實現自由兌換的國際化貨幣,并且采取自由浮動的匯率機制,與國際市場融合協調的價格指標,適宜國內經濟金融需求的適當水準。
(李建豐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