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華財訊]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認為,美元幣值穩定回落將是全球經濟重新平衡發展的關鍵所在,而抵制美元貶值也將使美國以外的國家經濟增長動力相應減弱。
綜合外電10月27日報道,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StephenRoach)撰文指出,油價不斷高企及其帶來的風險可能危及既不平衡又十分脆弱的全球經濟于2005年陷入衰
退,而美國以外的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抵制美元貶值無疑是雪上加霜,若使全球經濟平衡發展,關鍵所在即是美元貶值。
羅奇認為,相對于美國占據了GDP總額5.7%的經常帳赤字而言,在過去兩周至兩周半時間內,美元兌歐元下挫3%,兌日圓下挫近4%,只是滄海一粟,而美國經常帳赤字在2005年可能上升至GDP的6.5%-7.0%。近期美國及其他各國已開始公開表示關注美國雙赤字及美元走低問題,尤其是美聯儲高級官員,目前至少已有5名聯儲官員及地區聯儲主席表達過對此的關注,羅奇認為盡管這可能不是事先約定的,但也決不是巧合。
羅奇稱弱勢美元是全球經濟重歸平衡的關鍵所在。宏觀上通過相關的價格結構變化調整全球經濟不平衡進展情況較好,而美元則是相關價格因素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通過美元貶值使全球經濟恢復平衡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但也不要期望全球經濟會因美元走低而大有起色,在過去10年來,貿易及通脹對貨幣波動的敏感度在逐漸降低。
但全球卻在對抗此番調整,尤其是在亞洲,由于缺乏內需支撐,亞洲貨幣拒絕兌美元升值,將責任推給歐元。自美元兌歐元于2002年達到峰值,歐元貿易加值已上升20%,而亞洲地區貨幣代表--日圓的貿易加權值則基本保持不變。近期日本財務大臣再度發出可能干預日圓匯價的警告亦表明亞洲國家對美元貶值的明確反對態度。
美國月度國債銷售數據顯示外資對美元資產的需求在迅速下降,與前10個月月均銷售760億美元國債相比,7月及8月外資凈買入美國國債平均為610億美元,這一數據令人不安,一是其發生在美國經常賬赤字持續擴大情況下,2003年末至2004年中期美國經常賬赤字由占GDP的4.5%上升至5.7%;二是個人投資者對美元匯價依然異常敏感迫使外國官方不得不買入美國國債,在截止2004年8月的12個月中,外國官方凈買入美國長期國債量點其總量的33%,較此前的12個月上漲一倍多。在美國外部籌資數額巨大的情況下,個人資本流動背離美元使亞洲國家對抗美元貶值不可避免。
羅奇認為,從近期美元兌主要貨幣走低可能看出,干預匯價并不能減輕美國巨額經常賬赤字的壓力。羅奇預期,美元跌勢可能于美國大選后加速,且若克里當選美元下挫的幅度將大于布什當選。克里的參選的貿易及就業政策重心較布什更傾向于全球經濟平衡。但無論是哪位候選人當選,美元貶值都將使全球經濟面臨巨大挑戰。美元貶值也將拉動出口主導型亞洲及歐洲國家內需相應增長。
如果亞洲國家繼續抵制弱勢美元,歐洲國家及美國可能指責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這將使亞洲國家承受相當沉重的壓力,同時也將使全球經濟平衡承壓,首先,原油的貿易加權價格在50美元/桶已保持近6周時間,羅奇稱這使全球經濟有40%的機率于2005年陷入衰退。其次,在當前這種基本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經濟體系中,美國經常賬赤字不斷擴大也將使勞動生產率降低,經濟增長動力減弱,使經濟重現20世紀90年代的況狀,而面臨雙赤字額度巨大、外債負擔沉重、勞動生產率正處于調整期的美國經濟也將使得其他國家難以從中獲取相應增長動力。
羅奇認為,全球經濟重歸平衡只是時間問題,但關鍵仍在于美元幣值能否穩定回落,這也將決定全球金融市場能否穩定發展。
(馬也坤 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