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進攻性策略:追蹤三種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1月08日 05:42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
麥哲倫基金的脫穎而出,得益于彼得·林奇的進攻性策略,而這種進攻性策略的背后,則是對三種股票的嚴密追蹤,那就是成長性股票、周期型股票與起死回生的股票。 說起成長性股票,人們自然會聯想起高科技公司的股票,20世紀90年代美國科技股曾經輝煌,有的美國公司甚至創下了市盈率500倍的紀錄,可見其股價的高企。林奇對高科技股票卻退避三舍,因為按他的體驗,我所持有的高科技類股票是最持久的輸家,難怪他在華爾街一
當然,保守的人也能分享高科技的福利。林奇就提出,雖然網絡熱潮使網絡股股價高得離奇,但你可以通過買進三種公司的股票參與網絡投資熱:一是遵循淘金熱時代的鐵鎬和鐵锨理論買進網絡公司供貨商的股票。正如當年卷入淘金熱的淘金者大多血本無歸,而向淘金者出售鐵鎬、鐵锨、帳篷和牛仔服的人卻發了大財,如今網絡在燒錢,但為網絡提供設備、線路、服務的供應商卻實實在在賺到了錢。林奇建議買進的另兩類公司是開拓網絡業務的傳統公司和通過使用因特網而消減成本、簡化作業且更加賺錢的公司,所謂附帶受益的公司。 其實在美國走向后工業化時代的轉型中,成長股比比皆是,服務業表現尤其出色。在林奇看來,餐飲連鎖公司和零售公司通過全國擴張,能在10-15年內保持20%的年增長速度,也就是3年可以翻1倍。他們不僅和高科技公司一樣有高收益、快速增長,而且風險較小。為此他還發現了72原則,那就是年投資回報率除以72,等于資產翻1倍需要的年數。比如25%的投資回報率3年翻倍,15%則是5年。林奇認為,抓住這些成長股的關鍵是,要確定該公司的擴張期是否走到頭了,能否抓住最后的機會。 此外,林奇對金融業股票情有獨鐘。他曾經在80年代初大量收購美國地方銀行的股票,尋找那些有著雄厚的儲蓄基礎,管理有效率,貸款謹慎的商業銀行。由于這些股票股價偏低,麥哲倫基金賺得盆滿缽滿。在80年代中期,林奇買過每一只儲貸協會股票。這些小型金融機構盤子太小,他只能成批地買,1983年底個數竟達100只。林奇和他的團隊甚至為這些小公司起了綽號:比如美國聯邦國民抵押協會叫法尼梅,學生貸款抵押協會叫賽莉梅,等等。 從做長借短貸倒利差,到把按揭貸款證券化,法尼梅介入了按揭支持證券的市場,這個市場在美國發展到每年交易額3000億美元的規模。這個法尼梅,在林奇任麥哲倫基金經理的最后3年里,占據了基金最大的頭寸,市值達5億,整個80年代富達公司及其客戶在這個股票上足足賺取了10億美元的利潤。在1987年股市經歷大調整后,林奇還是努力挖掘金融服務類股票,包括被市場打擊得喘不過氣來的共同基金。 同時,林奇的倉位還包括如通用電氣、菲利普·莫里斯、柯達、默克制藥等增長型企業的股票。通用電器,一般認為屬于帶有周期性特征的藍籌股,事實上其80年代的走勢曲線完全可以媲美強生公司這樣的穩定增長股票。 林奇還選擇了健伍制片這樣的娛樂業公司,公司制作的電視節目,包括聞名全美的歐普瑞的脫口秀節目,為公司帶來滾滾財源。 選擇成長股,當然離不開行業背景。林奇就認為,理論上講,股票市場上的每一個行業都有輪到它表現的時候,大型基金的基金經理,不得不去賭行業。比如,預感到汽車行業會有好的表現,決定把8%的資金投入汽車股,但究竟是用投飛鏢的方式確定買入的汽車股,抑或對每家汽車公司逐一進行分析?林奇用美國汽車巨頭為例子,指出在1982-1987年,通用汽車上漲了3倍,福特汽車上漲17倍,克萊斯勒則將近50倍。林奇選擇了克萊斯勒,他1982年3月買入克萊斯勒,7月訪問公司總部,與高管會面,同李·艾柯卡談了2小時。當時,艾柯卡力薦公司的新車型T-115型微型旅行車。果然新車型9年銷了300萬輛。 林奇還發現,企業的業績表現通常有7-10年的周期。比如克萊斯勒,1988年每股盈利是4.66元,1989年只有1元,1990年跌到了30美分,1991年更出現了虧損。有的行業更表現為周期性的波動,比如造紙、化工、鋼鐵等。 伴君如伴虎,周期性股票可以帶來豐厚的盈利,也能讓你血本無歸。用林奇的話來說,周期性股票就像21點紙牌游戲,如果賭得太久,那么最終會把贏來的錢全賠光。及時剔除周期性行業股票,就成了林奇的功課。1986年,林奇安排了關鍵的戰略轉移,這是5年里的第一次,由于市場的階段性飽和,他不再看好汽車股,轉而買入金融股。 所有這些當然都離不開美國股市的基本面。林奇在90年代曾作過統計,把20-30年代之交的股災也計算在內,美國股市的股票的年平均回報為11%,超過國庫券、債券、定期存單的回報的一倍。這個基本事實支持了林奇的大局觀,相信股票的成長得到經濟成長的支持,相信只要選對了股票終將得到回報。這種大局觀使林奇的進攻性策略揮灑自如,左右逢源,取得輝煌的業績。上海證券報 嘉禾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