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新宇/文
5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了《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簡稱《報告》)。《報告》中重申了政府“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決心。其中一些細節值得分析。
關于匯率制度改革,《報告》中說其目的是“增加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自去年7月21日的匯制改革后,人民幣對美金匯率升值約3%。雖然政府的改革態度明確,但是國際外匯市場上觀察到的跡象卻并不單一。
一方面,央行有明顯的行動表明,它正在努力地降低人民幣的升值速度。這種人為的干預使得華爾街上大部分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預測模型一再失靈。另一方面,央行又有更明顯的措施表明它在推進改革,這體現在人民幣外匯掉期交易試點的推出、銀行間即期市場做市商的引入、以及一級交易商的建立等等。
此次《報告》的意義在于它再次明確了政府對匯制改革的決心。
不僅如此,《報告》還從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大多市場參與者的猜測:在“增強人民幣匯率靈活性”和“單邊升值人民幣對美金匯率”兩個選擇間,政府更偏向于前者。我們自然地可以進一步推測,央行下一步的匯率改革措施很有可能是加寬人民幣對美金匯率每日波動的允許范圍,比如將范圍從目前的每日±0.3%加寬到每日±1.5%。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中還清楚地闡明了“市場供求”在新體制中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否暗示著“人為干預”的行為將從新機制中消失?《報告》公布的當日,我們在日元/美金和新加坡/美金兩個外匯市場上看到價格波動,這說明市場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這么認為。然而,熟悉中國官方用語的投資者不難發現,這一次華爾街的市場模型可能又一次太過沖動了。
因此,筆者認為《報告》對人民幣匯制的總結只是對已有政策的進一步肯定,并沒有給出新的信號。
同樣,《報告》中對“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涉及,反映的也是對已引入各項政策的重復肯定,比如QDII(合資格境內機構投資者)。這些政策的引入意在幫助增加國內資本外投、減輕人民幣升值和外匯儲備所面臨的壓力。
有趣的是,《報告》還提到深化外匯制度改革要用“創新手段”。 筆者認為它指的是QDII的延伸,尤其是指鼓勵擁有人民幣資產的國內企業更多地參與外匯商業交易。有專家預測,在今后的一年中由政策引導的向外投資量可達目前外匯儲備量的10%。
但是,沒有理由因為這個預測數字而盲目樂觀。《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為1608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為630億美元。即便政策能成功地導致資本外投,中國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將國際收支從如此之大的雙順差調整到相對平衡。這意味著人民幣和外匯儲備所面臨的壓力將在今后幾年持續存在。
5月30日,布什總統提名鮑爾森(Paulson)取代斯諾(Snow)出任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面臨的棘手問題之一便是說服中國政府對人民幣采取單邊升值。這位華爾街的資深人士在準備其議會提名聽證會的同時,肯定也正在仔細地閱讀、品味央行的《報告》。
(作者為金融分析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