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來源穩定性減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8日 02:01 東方網 | |||||||||
徐以升 根據最新的數據,截止到今年2月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8537億美元,超過日本的8501億美元,登上了全球外匯儲備最大持有國的位置。然而,在數量論之外,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結構性問題卻鮮有人提及。
觀察近4年多的數據不難發現,外儲來源結構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資本項目已經取代經常項目成為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而外匯儲備來源正在債務化。 如果以當年貿易順差與當年新增外匯儲備之比,來計算經常項目對新增外匯儲備的貢獻率,我們發現,這一貢獻水平已經從1999年的300%(其他項目為凈流出),大幅下降到2005年的48.7%。而綜合2002年至2005年,四年共1899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對6507億美元外匯儲備增量的貢獻率僅為29.2%。另外,在資本項目也具有穩定性的FDI貢獻率也呈下降趨勢。 這即是外匯儲備增長最重要的結構變化,儲備來源的穩定性在減弱,債務性資本流入成為外匯儲備激增的主要因素。 可以說,特別是從2002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大規模增長的背后實際上隱藏著結構性變化的隱憂。這提示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能只看外儲增長的數量,而忽視外匯儲備本身的質量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中國外匯儲備在總量上超過日本也僅具有象征意義而已。 與外匯儲備結構性問題相對應的一個問題,是多大的外匯儲備規模才是最優。按照傳統理論,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為三個月進口規模和短期外債數量,據此,不少經濟學人士計算中國外匯儲備最優規模為3000億美元左右。 對于外匯儲備到底達到怎樣的規模才是最優的問題,給了我們另一個視角——外匯儲備本身的穩定程度是多高,這其中有多大比例不能承擔其本身應該承擔的責任? 除了外匯儲備本身結構的變化,我國國際收支日趨短期化的現象也同樣影響著對外匯儲備最優規模的判斷。根據計算,從1994年到2005年上半年,以長期資金為主的國際資金流動正在被短期資金的“大進大出”所取代。2005年上半年,短期資本流入方面比例達到了79%,短期資本流出比例則達到89%,均為最高水平。 外匯儲備本身結構的變化,與國際收支的短期化一樣,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雖然我們無法詳細計算最優的規模總量,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需要比傳統討論更多規模的外匯儲備。 此外,當前外匯儲備增量具有債務性資本流入性質的另一個方面,意味著中國在逐步增加對外債權。對一個高儲蓄率國家來說,將其中一部分儲蓄轉化為對外債權以增加對外財富的積累并不是壞事,只是外匯儲備增長的表現形式,不需要一定只是美元資產,即便是美元資產也不一定是收益率較低的美國國債。(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