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走低似乎成為買進的最佳時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1日 19:51 世華財訊 | |||||||||
隨著通貨膨脹警報開始在歐洲央行拉響,同時經濟數據也表明,盡管發展略顯失衡,但歐元區經濟仍在穩步復蘇中,歐元區加息的可能性將進一步上升,因此市場人士認為,歐元走低開始成為買進歐元的最佳時機。 綜合外電4月21日報道,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行長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兩周前可能已使市場有關央行將在5月初加息的預期降溫,但該行不久即退休的首
伊辛周四在接受一家報紙采訪時表示,目前的通貨膨脹風險高于三個月前的水平,若成本上升透過薪酬和物價上漲轉嫁給消費者,歐洲央行必須果斷地采取行動。若果真如此,則意味著歐洲央行6月份加息似乎已成定局。 伊辛重新轉向強硬立場的原因在于油價。油價在過去三個月已累計上漲近10%,原油期貨也由當時每桶67.12美元的價格漲至73.75美元左右,而且預計還將繼續攀升。 就算不考慮伊朗局勢緊張和需求不斷上漲所帶來的基本面壓力,技術分析師也認為油價沒有理由不一路上揚至每桶100美元。 不過至少就目前而言,能源價格上漲還未構成威脅。歐元區周四發布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終值證實,歐元區3月份通貨膨脹率事實上連續第二個月下降,由2月份的2.3%降至2.2%,更加接近歐洲央行2.0%的目標通貨膨脹率。 但Capital Economics駐倫敦國際經濟學家Lucy Hartiss稱,通貨膨脹率下降并不會阻止歐洲央行進一步加息。 她表示,鑒于歐洲央行主要關注高于目標水平的總體通貨膨脹率,尤其是能源價格上漲可能引起的二輪效應,以及不斷轉強的經濟活動狀況,并沒有什么可阻止歐洲央行進一步加息。 IXIS Corporate and Investment Bank駐巴黎外匯策略師Sylvain Broyer認為,通貨膨脹率到9月份可能會降至1.9%。但她估計,若布倫特原油價格今年收于平均每桶72美元,而非目前預期的64美元,歐元區通貨膨脹率可能將達到2.5%,較今年2.1%的平均預期水平高0.4個百分點。 然而,她補充稱,經濟增長同時也將受到不利影響,通貨膨脹率高出0.4個百分點就可能令今年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2.0%的估計值化為烏有,因此,歐洲央行可能并不急于采取行動。 她表示,鑒于通貨膨脹加速上升將被失業率降幅減少完全抵消,上述情況并不意味著歐洲央行的行動方案將有所更改。 當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對此也將予以認同。IMF本周早些時候警告歐洲央行稱,歐元區經濟增長仍離不開全球經濟擴張,有鑒于此,在當前油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該行不應急于上調利率。 然而,就歐元而言,歐洲央行的言論可能較其所采取的行動意義更為深遠。 RBC Capital Markets駐倫敦外匯策略師Tania Kotsos評論稱,與總體CPI相比,市場對歐洲央行的言辭更為敏感。 若是這樣的話,則歐元投資者將密切關注歐洲央行官員在周四月度非政策會議后的講話。 Bear Stearns International駐倫敦首席外匯策略師Steve Barrow指出,務必牢記的一點是歐洲央行通常在月中會議上更為深入地強調他們的觀點。 同時,油價走勢并不是堅定歐洲央行利率立場的唯一原因。自特里謝兩周前在該行上次政策會議結束后發表講話以來,意大利近期舉行了一場大選,這可能將促使勢力微弱的中左聯盟上臺執政,從而使得該國無望引入當前迫切需要的結構性改革。與此同時,法國也放棄了旨在增強該國競爭力的就業立法努力。由此以來,在明年的總統大選舉行前,法國不可能再進行任何新的改革。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駐倫敦歐洲經濟學家Holger Schmieding稱,說得婉轉些,法國事件很難令歐洲央行滿意。他表示,歐洲央行可能擔心,在當前勞工市場吃緊的情況下,薪酬壓力或提早顯現,從而迫使該行采取更為強硬的政策立場。 周五早盤,歐元面臨壓力。由于原油期貨周四從近期創出的歷史高點回落,同時市場可能在七大工業國(Group of Seven,簡稱G7)財長們本周末于華盛頓召開會議前進行平倉交易,美元獲得部分提振。盡管G7預計不會在會后發表可能引起市場波動的聲明,但預計他們將討論全球失衡問題、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以及人民幣匯率問題。 北京時間19:40,歐元回落至1.2309美元,紐約匯市周四尾盤為1.2315美元;歐元同時由144.82日圓跌至144.44日圓。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