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匯市信息 > 正文
 

中國可能宣稱人民幣重估有助經濟 近期可能調整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5日 11:28 外匯通

  現在看來﹐中國人民幣到2005年底之前進行重估即使不太可能﹐但也變得更為可行。 

  目前﹐除了作為中國最高決策機構的國務院(State Council)以外﹐也許沒有任何人了解關于人民幣匯率政策改革的細節信息。但許多分析師和投機者傾向的一個預期是﹐中國將在今后1-3個月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

  目前﹐中國的經濟狀況和面臨的政治氣候都比過去更為有利。中國能夠對人民幣進行適度重估﹐因為這既符合中國的最大利益﹐又不會給人留下屈服于外界壓力的印象。

  根據中國央行周四發布的聲明﹐至6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達到7,11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增加了1,010億美元﹐僅6月份的增長規模就達到200億美元。預計中國的外匯儲備水平還將繼續增長﹐到2006年會超過1萬億美元﹐從而取代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規模最大的國家。

  但過于龐大的儲備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在現行體制下﹐中國央行被迫通過向國有銀行發行短期債券來消化大規模的外幣現金流入﹐然后又回過頭來將這些美元儲備投資于美國國債。由于美國國債的利率要高于中國央行的發債利率﹐因此央行能夠在實行沖銷操作時不至于出現虧損或影響中國大陸金融市場職能的情況。

  但這種操作并不是完美的﹐一些很有權威的觀察人士都對此提出了警告﹐其中包括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Fed)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他們認為不能一成不變地執行這一措施。這些操作的龐大規模對金融市場施加了壓力﹐這種壓力只有通過人民幣升值才能得到緩解。

  中國可能宣稱人民幣重估有助經濟

  此外﹐中國可能宣稱人民幣升值有助于提振國內消費﹐提高在大陸欠發達地區的投資回報﹐幫助緩解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發展不平衡現象。同時﹐中國工業似乎對每種商品都求之若渴﹐尤其是石油產品﹐因此人民幣的升值能夠增強他們的進口購買力。

  中國領導層還可能以外交善意為由重估人民幣幣值。政府高層可能聲稱人民幣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顧及越南﹑印度尼西亞和孟加拉等亞洲國家出口業的利益﹐而不是屈服于美國和歐盟(European Union)的壓力。在人民幣升值使得中國商品上升的情況下﹐上述其他國家的產品在國際市場就更具價格競爭力。

  若中國國務院宣布重估人民幣﹐其理由不一定會是上述因素之一﹐重要的是國務院能夠使這一合理的重估理由符合中國的最大利益。

  今后幾個月似乎是調整人民幣匯率政策的合理時機。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將于9月份訪問華盛頓和紐約﹐一些中國問題觀察家認為﹐若中國在此之前重估人民幣﹐則胡錦濤的出訪會顯得更加圓滿。另一些人則認為﹐中國要等到10月1日中國國慶節(National Day)假期市場休市之際才會宣布人民幣重估。

  近來﹐美國國會對人民幣重估施加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弱﹐但留給中國采取調整行動的空間十分有限。除非在美國財政部(Treasury Department)下一份匯率操縱報告于10月中旬出爐前﹐中國將人民幣至少升值10%﹐否則中國很可能面臨來自美國的懲罰性貿易措施。

  最終﹐這歸根結底是一場競猜游戲。人們都想從大量的媒體報導和中美官員講話中尋找未來人民幣政策的蛛絲馬跡﹐但這就像解釋中國古代占卜書籍《易經》(I Ching)中的卦象一樣難以捉摸。

  近期重估更加可能

  但與以前相比﹐目前的種種跡象足以表明人民幣近期重估的可能性在增大。正如格林斯潘最近在參議院作證時所稱﹐近期政治和經濟形勢的發展使得人民幣盡早重估成為可能。

  市場對人民幣重估的疑問從未集中在“是否”方面﹐而是一直在預測“何時重估”和“如何重估”。自從中國1994年實行外匯體制并軌以來﹐其領導層就已經表明了逐步實行更靈活的匯率體制的意圖﹐而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民幣的硬通貨地位﹐允許資本的跨境自由流動。

  但自從人民幣在1996年底實現經常項目下可兌換以來﹐中國的最高領導層就再也沒有明確表示過下一步的行動時間。雖然人民幣的官方匯率并不是釘住美元﹐但卻一直在1美元兌人民幣8.2770元附近的狹窄區間波動。目前中國仍對資本項目下的兌換實行嚴格限制﹐央行是國內外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

  目前關鍵的問題(實際也是唯一的問題)是﹐中國領導人是否一致認為今后幾個月是正式宣布調整人民幣匯率政策的良機。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