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期結售匯冷熱兩重天
--------------------------------------------------------------------------------
2005年07月01日 19:14 作者:黃嶸 來源:中國經營報
以前門可羅雀的企業遠期結售匯業務在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之下已經成為了許多外貿企業的首選避險和理財工具。
“我想在你們銀行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私營外貿企業主鄭先生向其一直有結售匯業務往來的銀行業務員咨詢道。但業務員卻告知該行的“遠期結售匯”業務還沒有正式開展。
不僅這家銀行,其他銀行也如此。一向熱衷于金融產品創新業務的銀行為何面對遠期結售匯業務如此止步不前、冷眼以待呢?“由于我國金融業務發展的滯后和缺乏深度,遠期結售匯業務已經成為了銀行的一個蘊涵潛在巨大虧損風險的業務。”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副總經理連平教授說道。
企業熱擁 銀行不前
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壓力之下,外匯管理局于2004年10月頒布了《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擴大遠期結售匯業務試點的通知》,該通知提供給外貿企業更多的匯率避險工具。
上海多家銀行反映,遠期結售匯業務十分活躍,交易量逐月上升。其中,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從去年10月份開始至今,該行的遠期結售匯量就比2004年4~9月份的平均交易量增長了3~4倍。
在分析企業熱捧遠期結售匯業務的原因時,中行資金業務專家則認為,“現在由于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將改變,這已經令某些先知先覺的企業認識到,企業未來的盈利狀況還取決于匯率的波動風險,而遠期結售匯業務是其鎖定盈利的避險工具。”
但是面對如此有潛力和有市場前景的遠期結售匯業務,各大銀行都基本采取了不主動不積極的態度。
一些相對已經有了一定業務規模的國有銀行業務員在此金融產品上也采取了非常低調的態度。“我們不會主動向客戶介紹該業務,客戶來問我們就回答,不問的話我們最好客戶不要使用該產品。”一位國有銀行的業務員私下里對記者說道。
一向熱衷于金融創新、熱衷于推介其新產品的各大銀行為何在這一業務面前卻紛紛歇腳呢?“從目前的形式來看,銀行做得越多便虧得越多。”一家國有銀行的業務員說道。
“該業務為外貿企業規避了風險,但是它只是將風險轉給了銀行,在此產品上銀行對自身沒有任何的避險工具。”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副總經理連平教授說道。
又據一位熟悉外匯交易中心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匯業務的研究人員指出,在他自己近期做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就中國銀行某年的遠期結售匯交易情況看,遠期結匯的業務是遠期售匯業務的5倍。“5倍也就說明了,銀行有4倍的資金頭寸是敞開的,因此銀行虧損風險很大。”該人士指出。
由此可見,從目前情況來看,遠期結售匯業務的巨大市場潛力竟已經成為了銀行的巨大潛在虧損。
金融市場發展嚴重滯后
在規避此潛在虧損風險的問題上,招商銀行的一位外匯交易員還指出,當時他們在研究開展此業務時,也曾考慮過通過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NDF市場去做個反向頭寸,來平掉這一風險敞口,但最終由于兩市的遠期匯率形成機制不同,最終仍舊不能成功。比如現在美元兌人民幣的遠期匯率價格大概在1∶8.1附近,而現在NDF市場的遠期價格已經達到了1∶7.8左右。也就是說,如果將來以8.1元的價格買入外匯,但是這一價格到國際市場拋售時卻只值7.8元,虧損是肯定的。
同時,該交易員還指出,由于兩市場之間遠期價格存在差價,這難免也會給一些跨市套利的投機分子一些機會,這些套利資金則更會給銀行帶來巨大風險。
連平教授還指出,銀行的這一遠期結匯頭寸不被算入銀行的外匯持有頭寸,也就是說,只有當該筆外匯在遠期成交后,這筆外匯才算作銀行的外匯持有頭寸。而這一限制則更堵住了銀行的另一個避險手段——遠期同即期之間的跨期套利。
很多市場人士也認為,銀行間人民幣遠期交易平臺的建立不應該再拖,應該盡早建立,這也是人民幣匯率機制形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這一平臺建立起來,人民幣遠期結售匯業務的巨大潛在利潤才會成為銀行的真正利潤,否則便只能是銀行的巨大潛在虧損。
小資料
遠期結售匯業務是確定價格在前、實際交割在約定期滿后發生的結售匯業務。目前通常是客戶與銀行協商簽訂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客戶賣出或售匯客戶買入的人民幣兌外匯幣種、金額、匯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當天,客戶可按合同事先所約定匯價買入或賣出外匯。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