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宏
央行2004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稱,我國將進一步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加快外匯市場基礎建設,增加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品種,試點美元做市商制度。這意味著,美元做市商制度將有望引入我國外匯管理的制度之中。
據悉,美元做市商制度的相關方案的起草是由國家外匯管理局牽頭,成員至少包括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目前大部分起草工作已經完成。業內人士預計,推出時機有可能在今年第三季度,試點銀行可能包括2~3家。消息靈通人士透露,中國銀行已經被確定為試點之一,工行和建行也成為被選范圍。
引入美元做市商制度可以使中國高額的外匯儲備“合理減少”。2004年國家外匯儲備為6099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2067億美元。經濟學理論認為,一國外匯儲備的合理水平是維持3個月進口需求數量,不宜超過GDP的10%。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已經超標。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也成為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改革匯率制度的主要借口。事實上,近年來,隨著國外熱錢涌入、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在2004年依然繼續保持著基本穩定。為此,央行也付出了較大的代價。央行介入外匯市場實際造成了央行貨幣執行政策的共同困境——外匯占款所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規模較大,從而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央行日益增大的壓力是引入美元做市商制度的內在需求。
而美元做市商制度的實施將改變央行被迫買入美元的局面。由于央行不再是外匯市場上的惟一買家,其相應的責任將分散到各個做市商銀行。也就是說,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儲備的外匯會分流到美元做市商手中,近而使中國外匯儲備增幅下降。一些專家認為,如果央行逐步淡出中國外匯市場,中國目前的基礎貨幣投放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過去由外匯占款作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將會慢慢收窄,公開市場將會成為央行吞吐基礎貨幣最為重要的渠道。央行從淡出到退出的過程應該是階段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美元做市商制度雖然意味著改變匯率價格的形成機制,使得人民幣對美元的匯價更加市場化。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匯率制度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業內人士認為,這只是關鍵的一步,但不是最終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