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高換手率揭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0月11日 06:3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
彼得·林奇,人稱最富傳奇色彩的基金經理。他廣為流傳的傳奇故事之一,就是他的高換手率。他在出任富達基金公司麥哲倫基金經理的最初4年里,頭一年的換手率是343%,隨后3年則是300%--麥哲倫基金就像在林奇手里旋轉的萬花筒千變萬化,令旁觀者眼花繚亂。 麥哲倫基金創立于1963年,原名富達國際基金(FidelityInternationalFund),1965年3月更名為麥哲倫基金。當時,彼得·林奇還是波士頓大學的一個學生,周末當高爾夫球童勤
上任伊始,彼得·林奇就忙于換股--他不僅要將自己選擇的股票替換前任的股票,還要將股票變現償付投資者的贖回要求。這就是他的高換手率的由來。在熊市里共同基金被人們所拋棄,麥哲倫基金被迫自1977年到1981年連續4年對新客戶封閉,同時基金單位被嚴重贖回,約縮水三分之一。彼得·林奇臨危受命,高換手率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當然,這還取決于彼得·林奇的進攻性策略,用他的話來說:要不斷地尋找更好的股票來換掉我已經選中的股票。 在1978年的基金年報里,彼得·林奇主張:減少持有汽車工業、飛機制造業、鐵路、公用事業、化學工業、電子工業和能源工業的股票,增加金融機構、廣播公司、娛樂業、保險業、銀行金融業、消費品工業、賓館行業和租賃業的股票。在1979年的基金年報里,彼得·林奇則提到了他所特別關注的5大類別公司:中小成長型公司;前景正在改善的公司;處于低谷的周期性的公司;高收益和紅利不斷增長的公司;那些被市場所忽視或資產價值被低估的公司。好在麥哲倫基金是資本增值基金,有權購買任何資產,讓彼德·林奇有了充分施展的余地。 高換手率也給他留下許多遺憾,不少股票在他賣出后走勢強勁,取而代之的新股票卻不盡如人意,以至他經常自嘲拔掉鮮花,澆灌雜草。不料他的這句話竟成了名言,以至有天晚上居然接到巴菲特的電話,請求允許他在給股東的年報中引用這句話。可見,巴菲特對此也深有同感。像電影一樣,買賣股票也是一種遺憾的藝術。 這4年的封閉期對于彼得·林奇不啻一種嚴格的訓練,他被迫熟悉各行各業,了解導致每一個公司或行業盛衰的種種因素。在人稱共同基金之都的波士頓,他每年訪問幾十家公司總部,在地區性投資會上了解幾十家公司,邀請200家公司來富達共進午餐,舉行各種座談,形成了每月至少和每一個主要行業集團的代表人物交談一次的慣例。而他自認最重要的收獲,是懂得了自己做研究的價值。 功夫不負有心人,彼得·林奇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盡管基金被贖回了三分之一,基金額卻躍升到5000萬。1981年,麥哲倫基金與塞拉姆基金(SalemFund,原道氏理論基金--DowTheoryFund)重新開始向公眾公開發行。上海證券報 嘉和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