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外匯 > 正文
 

外匯儲備世界第一 是財富亦可能是包袱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9日 18:19 中國信貸風險信息庫

  (中國信貸風險論壇 信貸風險分析師傅婷)

  內容提要: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已超過8537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按照目前月增幅都在100億美元以上的速度,今年底超過1萬億美元可以說是毫無懸念。但是,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巨額外匯儲備并不輕松。通貨膨脹的壓力,儲備結構不合理、熱錢的大量涌入以及高昂的機會成本,都給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帶來巨大挑戰。可以這樣認為,
在當前國際金融形勢動蕩不定的時期,巨額的外匯儲備也意味著高風險。

  亞洲金融危機時惶惶不可終日的國家在羨慕中國外匯儲備充足抵御了一場危機的同時,一種“窮怕了”的心理也在助長亞洲國家拼命的累積自己的外匯儲備,中國、日本、印度的名字一直排在世界外匯儲備的前幾名,截至2006年2月底,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8537億美元,以比日本多36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按照目前月增幅都在100億美元以上的速度,今年底超過1萬億美元可以說是毫無懸念。

  中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貿易順差的大幅增加。同時,一方面,外匯儲備的劇增加大了投機者對

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另一方面中國為了穩定
人民幣匯率
,不斷在外匯市場上拋售人民幣購進美元,陷入了一種不良循環,也引起了外匯儲備的劇增。

  像央行行長周小川說的那樣,中國這8537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的確增強了國家的抗風險能力,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但是作為一個金融體系不夠完善的發展中國家,能不能使用好這么大一筆儲備資金或者說能不能有效規避龐大的外匯儲備帶來不可預計的風險還有待于研究。

  首先,從外匯儲備給宏觀經濟帶來的影響看,新增的外匯儲備不能以外匯的形式存在,否則在外匯市場上,外匯供給大于需求,這就會對人民幣升值產生巨大的壓力。這就需要兌換成人民幣,直接增加了基礎貨幣量,再通過貨幣乘數效應,造成了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度增長,這又會成為通貨膨脹的壓力。

  其次,從外匯儲備的結構來分析,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投資于海外特別是美國的高信用等級的政府債券、國際金融組織債券、政府機構債券和公司債券等金融資產。據美國財政部統計,我國的外匯儲備中大約有2/3是美元資產,其中約有4500億美元和美國政府部門發行的各種證券和其他長期金融資產。從安全性來講,過于集中的投資風險是比較大的,美國政府如果降息,損失就無法避免。歷史上美聯儲12次降息,美元對歐元貶值12%。從2002年11月到2004年8月,我國外匯儲備就曾經損失了530億美元。從流動性來講,由于超過一半是長期投資,巨額外匯儲備流動性不強,亞洲金融危機時印度和韓國的儲備資產也是較充足的,但是因為無法及時變現依然沒有抵御住沖擊;從盈利性來講,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投資的債券,只有4%-5%的名義收益率,如果考慮到美國通貨膨脹率和美元貶值,實際收益率更低。

  再次,從推動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原因來看,除了外貿順差及外國直接投資持續增加之外,資本項目的流入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其中還包括大量賭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國際短期資本。在這幾年新增的外匯儲備中,高估者認為其中有近50%是熱錢,保守者也認為其比例達30%~40%。熱錢的快速流入如果不動還好,一旦加速流出對于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將起到相當大的破壞作用。

  最后,就是機會成本。如果將外匯儲備看作儲蓄,那么以美元為主要資產的外匯儲備所得的“利息”可以簡單看作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那么也就是我國目前的巨額外匯儲備是放棄了本國投資和消費的代價換來的。一般來講,發展中國家投資資本回報率普遍高于發達國家,1994年-2003年間,全體發展中國家平均為13.3%,而西方七國集團投資資本回報率平均只有7.8%,最高的美國也不過9.9%。再考慮人民幣升值因素,賺美元的微薄利息更不合算。

  按照慣例,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應該維持在可以支付三個月進口的額度就夠了。這樣算來,中國的外匯儲備顯然太多了。當前國際金融形勢動蕩不定,巨額的外匯儲備意味著高風險。在我國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的當口,也應當理智的看到外匯儲備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并不輕松,8537億美元是

中國經濟穩定的定海神針還是地雷,需要時間來考驗。

  [中國信貸風險信息庫提供,未經北京銀聯信信息咨詢中心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