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改進入深水區 貨幣錯配風險須提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3日 20:03 證券時報 | |||||||||
日前,央行宣布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做市商制度并與商業銀行嘗試進行外幣掉期交易,這是繼7月21日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啟動以來深化匯改的兩大最重要措施,標志著匯改朝著既定的方向又邁出了重要一步。這些制度的推行,將對我國的匯率形成機制和外匯市場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但目前市場普遍將焦點集中于這兩項改革的匯率“減壓”功能,而對其可能造成的影響及風險則缺乏應有的準備。
1994年匯率并軌后,我國即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在承諾人民幣不貶值的大背景下,我國匯率制度事實上退回到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在這種制度下,央行是銀行間外匯市場事實上的做市商,為市場提供流動性,與此同時,央行又扮演著匯率調控者角色,在一個接近固定的匯率水平上吞吐全社會的外幣資產。央行雙重角色的結果是:一方面外匯儲備激增、貨幣被動擴張;另一方面銀行間外匯市場有名無實,退化成一個結售匯頭寸調劑市場,商業銀行在企業、個人與央行之間僅僅充當結售匯的中介角色,而全社會的外匯風險由央行獨家承擔。 匯改的目標就是培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外匯市場并使其成為匯率形成的基礎,因此,引入商業銀行充當做市商改革應是題中之意,其功能不僅在于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更重要的是,它將徹底打破央行、商業銀行以及企業和居民原有的角色和行為規則。 必須看到,引入做市商制度對減輕升值壓力的作用是一次性的,甚至只是技術性的,在匯改完成后,影響匯率的因素仍然是外貿和資本流動狀況以及央行對匯率的態度?梢灶A料,隨著目前的強制結售匯制度逐步過度到意愿結售匯制度,以及遠期市場的發展,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外匯市場將基本形成。在這種環境下,匯率將主要根據市場供求來形成,原來央行所承擔的匯率風險將大部分轉移到市場上,銀行、企業和個人等微觀主體將成為承擔風險的主體。 實踐表明,一個國家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后,如果貿易和資本流動使用不同的貨幣來計值,其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就暴露在匯率變化的風險之中,國際學術界將這種風險稱之為“貨幣錯配”風險。我國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但人民幣又不是國際貨幣,所以境內各行為主體所持有的外幣資產天然地面臨著巨大的貨幣錯配風險。目前,我國僅居民持有的外幣資產就有數千億元,企業和銀行的外幣資產和負債就更多,貨幣錯配風險相當高,但在長時間的固定匯率制下,這些風險幾乎都由央行承擔,銀行、企業和個人防范外匯風險意識薄弱,風險管理能力也明顯不足,加之市場上相關風險管理工具有限,不少主體在外匯風險面前往往束手無策。 目前遠期結售匯等外匯衍生市場雖已開始運行,但運用率仍明顯不夠。以遠期外匯交易為例,目前成交雖然開始活躍,但市場廣度和深度仍嫌不足,甚至連完整的統計數據也沒有,使得外界在預期遠期匯率時缺乏可靠判斷。要強化風險防范,在完善原有外匯衍生品市場同時,還應開發更多的工具,但最為重要的是各微觀主體應提高風險意識,加強分析、提高防范風險的本領。(黃格斯)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