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以升 發自北京
今年4月底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2005年國際收支平衡表,該表透露出的信息依然值得深刻解讀。該平衡表顯示,凈誤差與遺漏項目自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值,而負值通常意味著資本外逃。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這一逆轉十分引人關注。
2002年以來首現負值
國際收支平衡表實行“有借有貸,借貸相等”的復式記賬法,而由于統計口徑、數據來源等原因借貸雙方不可避免地出現不相等的局面,這個凈差額即被記錄為凈誤差與遺漏項目。
該項目絕對額的變化,以及絕對額與當年貨物進出口額比例的變化一直為市場關注,因為這些變化通常與違規跨境資金流動聯系在一起。
根據數據,2005年凈誤差與遺漏項目出現在借方,為-167.7億美元,這是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在借方,與當年貨物進出口額的比例為-1.2%。
“這是讓人疑惑的重大問題之一,對此我只能給出猜測,就是投機人民幣升值的熱錢在2005年匯改前后出逃。”一位知名外匯專家對《第一財經日報》稱。
他表示,歷史經驗數據顯示,凈誤差與遺漏絕對額的變化,特別是絕對額與當年貨物進出口額的比例與違規資本跨境流動有非常大的相關性,該比例控制在5%是國際公認的合理范圍。
歷史數據顯示高度相關性
另一位外匯專家也表達了對這一數據的疑問,他對本報計算的1994 年至2005 年12 年的數據進行了解讀。
數據顯示,2001年以及之前凈誤差與遺漏項目一直為代表資本外逃的負值,2002年至2004年逆轉為代表資本流入的正值。從絕對額占當年貨物進出口額的比例來看,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前后的1995 年到1999 年5 年該比例均超過了5%的合理范圍,分別為-7.5%,-5.5%,-7.0%,-5.8%,-5.0%。
然后該比例絕對值在2000年開始迅速降低,并在2002年逆轉為正值,從1.3%攀升到2003年的2.2%和2004年的2.4%。
這位專家稱,該比例的變化程度非常高地吻合了人民幣近年的升貶值預期,東南亞金融危機前后人民幣貶值壓力很大,而從2000年開始人民幣有了升值預期,并在2003年和2004年達到高峰。“這與凈誤差與遺漏項目所反映出的資金外逃和資金流入非常吻合。”
“我個人將2005年的數據逆轉理解為,人民幣匯改之后,前幾年進入中國投機人民幣升值的熱錢獲利出逃,或對人民幣升值幅度感到失望而失去了繼續等待的耐心而出逃。”他說。
外匯局關注
實際上該問題也已經得到了外匯局的高度關注,在外匯局發布的《2005年上半年國際收支報告》中,即以專欄解釋。
外匯局稱,出現凈誤差與遺漏主要是統計數據來源多樣、某些交易難以全面記錄、統計數據的真實和準確存在一定問題、統計時間和計價標準不一致以及各種貨幣換算產生誤差等。
在新近出版的《中國外匯》雜志7月期,外匯局綜合司副司長管濤也以個人名義稱,將凈誤差與遺漏和違規資本流動聯系起來可能有些牽強附會。
實際上在今日本報刊登的經濟學家調研報告中,有超過八成的經濟學家認為,匯改以后流入中國的國際資本并沒有明顯下降,并且今年仍將維持在高位。
“但是,這解釋不了為什么凈誤差與遺漏凈額與當年貨物進出口額比例的變化,與人民幣升貶值預期之間的高度相關性,這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探討。”前述外匯專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