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赟 每日經濟新聞
詢價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的引入,以及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的改變,讓外資銀行在人民幣匯價上的話語權與日俱增。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日前公布了2005年外幣買賣市場交易排名公告。公告顯示,在成
交量、成交筆數以及各幣種交易量等指標的排名中,外資行均排在了前列。外幣買賣做市商銀行成交總量前四名為匯豐銀行、德意志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荷蘭銀行;外幣買賣會員銀行成交總量前四名為蒙特利爾銀行廣州分行、匯豐銀行上海分行、中國工商銀行、東方匯理銀行上海分行。
而人民幣即期交易中引入的做市商制度和中間價形成機制的變革,讓交易量靠前的外資銀行對人民幣每日中間價的影響擁有了很大話語權。目前人民幣每日中間價的形成機制為,外匯交易中心每天開市前向做市商詢價,再將報價加權平均,計算出當日的中間價,權重由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做市商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
“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分為外幣交易和人民幣對外幣交易,由于人民幣對外幣交易仍受較大限制,外幣交易量占據大頭。”一家國有銀行一位交易員表示,而13家人民幣交易做市商中有5家外資銀行,分別為花旗銀行上海分行、蒙特利爾銀行廣州分行、匯豐銀行上海分行、渣打銀行上海分行和荷蘭銀行上海分行,根據外匯交易中心的統計數據,其外幣交易量都非常靠前,在整個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自然也居前,對人民幣每日中間價的話語權可想而知。當然,也有部分交易員對上述看法持懷疑態度。農行一位交易員表示,雖然公告上說中間價的權重由做市商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等決定,但這畢竟由外匯交易中心說了算,且并不公布具體的計算方式,各家做市商很難確定各自對中間價的影響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