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滬深證券交易所先后祭出重拳,讓市場“很受傷”。退市新規讓閩燦坤B躺著中槍,引發大量B股持續暴跌;而ST股漲幅限制導致ST股全面跌停,市場整體也受到拖累。
最近,滬深證券交易所先后祭出重拳,讓市場“很受傷”。先是深交所突然發布規則,修訂退市制度,宣布只有B股的公司如果股價連續低于面值10個交易日則予以退市。結果,閩燦坤B不幸符合這一條件,股價連續六個跌停仍未停止,投資很快損失超過5億元。受其影響,投資者看到了相關當局對于解決B股問題根本沒有什么計劃,絕望之際拋售B股,導致B股指數狂瀉,大量B股持續跌停。
在深交所此舉倍受爭議的時候,上周末,上交所又宣布準備執行一條新規,要將ST板塊的漲幅限制為1%而跌幅限制為5%。這一措施,據說也是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是為了讓投資者不要去炒作垃圾股,轉向藍籌股。沒錯,市場很聽話,今日ST類股大面積跌停,一些市場人士為此較好,還有人為虧損的人大叫“活該”。
但是,我們不得不說,滬深交易所的這種交易規則的調整,是反市場的,是違背現代市場最基本的契約精神的。
首先,深交所的退市規則,突然增加了B股公司交易低于面值的條款,硬生生將閩燦坤打出市場,是違背此前相關交易規則的。閩燦坤上市近20年,公司和市場是依據深交所此前制定的一系列規則行事的。在公司和市場沒有任何變化的情況下,突然出臺一個退市條款,連緩沖的余地都不給,這算什么市場?又算什么交易規則? 找遍全世界的股市,也找不到一家交易所可以隨意修訂上市規則而讓公司退市的!
其次,上交所的“漲幅1%限制”的規則更是荒謬絕倫。22年前,也就是1990年6月18日,市場機制尚不發達的時候,深交所曾將股票漲幅限定為5%,10天后又調整為1%而跌幅限定為5%,此舉是為了打擊投機。當年11月19日,漲幅限制甚至降低到0.5%。上交所的股票也曾有過上述限制,以至于很多股票可以連續上漲幾個月。當時的做法,完全是因為股市剛剛開設,摸著石頭過河,搞不清楚因果。但1991年8月17日,深交所就全部放開了股價限制。1992年5月,上交所也徹底放開了股價。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是市場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但是,誰能想象得到,時間過去了20年,上交所居然要回歸了!這一次打的旗號還是遏制炒作,漲幅要限制到1%跌幅限制到5%了。這不是進步,是倒退,是從市場化向行政化的倒退。這種制度如果能最終實施,對股市而言將是災難性的。【我來評論】
事實上,世界主要股市,根本就沒有漲跌幅限制的說法。美國,歐洲,香港,都找不到限制股價漲跌的制度。一天可以漲幾倍,一天也可以跌掉99%,這本身就是市場行為,是交易所提供給投資者交易場所而由投資者自己掌握的交易行為,盈虧自然由投資者承擔。亞洲的臺北等市場限制漲跌幅,固然有其自身因素,但在中國這樣的一個大市場中,限制股票漲跌本身就是不合理的,F行的10%漲跌幅限制是1996年12月開始實施的,那種生硬的通過發社論方式讓股市降溫的做法早已 為市場所詬病,但取消T+0和限制漲跌幅的做法卻沿襲至今仍未改變。ST類的漲跌幅限制是1998年4月做的制度修改,限定為漲跌幅5%。但眾所周知,這樣的制度,完全沒有抑制垃圾股投機!
恰恰相反,過去十幾年來,監管當局批準了一宗又一宗資產重組案例,證監會內甚至還設立有專門機構審核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在他們的審核下,大量超級垃圾的公司 烏雞變鳳凰、重組成為大藍籌的更不在少數。也正是在這樣的案例刺激下,市場上形成了熱炒垃圾股的氣氛。如今,兩市ST股有130多只,市值超過2000億 元。這就是現有交易制度形成的必然結果!試想,如果一開始就嚴控公司重組、嚴格限制退市后重新上市交易(事實上有很多股票退市后再也沒有回來),投資者怎么可能去喜歡ST公司呢?正是當前的制度激勵,促成了ST類公司炒作的風氣。
如今,交易所覺得該修改一下制度了,于是,漲幅1%的倒退神話橫空出世了。幾乎所有ST股開盤就告跌停,而且還不知道未來有多少跌!粋跌停,投資者損失100億元!誰該為投資者的損失買單?是懵懂無知的小散戶嗎?交易規則形成迄今10多年時間,投資者早已熟悉,很多人買ST也是被交易所慣的,小散戶既然來交易了,就是按照原有交易規則進行的,交易所怎么可以將交易規則任意修改呢?契約精神何在?【我來評論】
最讓人擔心的,其實還不是這個制度調整,而是制度調整的思路和做法。垃圾股他們現在看不上眼,說調整就調整,根本不考慮市場的感受,焉知下一次為了藍籌股的炒作不滿意了,他們會不會突然出臺一個莫名其妙的制度,讓你自食苦果自取其辱!今天對垃圾股采取的措施導致小散戶損失,明天焉知不是對藍籌股采取措施導致其他股民的利益受損!
現代社會,市場經濟,最重法治。香港交易所為了延長交易時間,花了無數時間做解釋,最終仍招來一片罵聲。這么多年來,誰看到港交所出臺什么限制漲跌幅的制度 了?滬深交易所據說要整合去上市,上市后的市值也要有上千億元了。但上市公司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企業,兩大交易所如此隨意地進行制度調節,卻沒有想到在市 場上廣泛聽取投資者的意見——投資者,才是交易所的生命——又有哪一點看著像企業了?活生生就是一個行政系統的行事作風!
如果真的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兩大交易所最應該做的事情是恢復T+0、徹底取消所有股票的漲跌幅限制、上交所取消所謂過戶費、讓券商可以獨立自主地創設各類交易權證,恢復市場以“市場”的本來面目。降低交易費用、減少交易環節,這是“交易場所”的本來職能。
最后,衷心希望兩大交易所在修改交易規則的時候,首先征求交易者即股民的意見,不要光聽專家和領導的意見!股民是交易所的衣食父母,要修改ST類股的規則,最起碼應該先問問持有此類股票的小散戶吧!【我來評論】
本文作者:新浪財經特約評論員 職業投資人揚韜(微博)
交易所的本質是提供交易的場所,限制漲幅是交易規則的倒退,而規則修改的隨意性也增加了市場的制度風險。當然,部分相關規則的修改正在處于征求意見中,揚韜先生的觀點代表了市場上很大一部分投資者的觀點,作為“意見”值得交易所考慮。 【我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