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酒協的一份內部文件來看,早在去年6月,該協會就已獲知白酒普遍含有塑化劑,但卻未將相關情況公之于眾。如果報道屬實,則意味著發現白酒普遍存在塑化劑后的17個月內,酒業協會沒有任何作為。
“比發現新的有毒物質和出現新問題更可怕的是,酒協對大眾還隱瞞了多少秘密?”一位白酒消費者抱怨,白酒行業秘密太多。他表示,從酒協發布的聲明來看,塑化劑問題在去年已是行業公開的秘密,“但聲明卻輕描淡寫稱,行業在積極整頓后問題已解決,這樣的聲明怎么能服眾?”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說,中國酒業協會在塑化劑監管上已經做的工作、或者已經掌握的資料,應該及時告知消費者;相關監管部門應盡快開展特定產品例如白酒產品中塑化劑的風險監測,并及時公布工作進展。這樣才會對行業整改起到更好的督促和推動作用,才是對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
由于檢測標準空白,國家監管部門至今沒有對一家白酒生產企業進行過處罰。較早觸發白酒行業整改塑化劑問題的,是地方政府。
在中國酒業協會和白酒企業偷偷摸摸做了大量有益于消費者的工作之后,一輪質疑的排炮過后,基本上都付諸東流。為什么?因為消費者被蒙在了鼓里,消費者被剝奪了知情權,而這樣的知情權,對于消費者的健康又絕非是可知可不知的。【我來評論】
►小調查
酒鬼酒中塑化劑超標問題21日被監管部門證實,而根據通報,還有白酒中被檢出微量塑化劑。監管部門反應迅速值得肯定,但公眾還希望知道,被查出含有塑化劑的白酒有哪些品牌,其含量是否超標。公眾有權知道真相的全部,因為這與消費者健康緊密相關。
對健康是否會產生危害,不是誰說了算,需要經過長期大量的驗證。在我國的食品國家標準中,就詳細列明了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俗稱塑化劑)的限量值。既然設定限量值,那么超過限量值就可能威脅健康。尊重科學是對公眾負責,明明白白才是尊重科學、尊重公眾。
事實上,從近幾年的食品安全事件來看,大量令世人震驚的問題多年之前就已經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但無論是企業,還是協會,甚至包括部分基層監管機構,對問題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致使躲在食品里的“妖魔鬼怪”能長期“潛伏”。
要真正把食品里的“鬼”挖出來,保障食品安全和公眾健康,需要企業、行業協會、監管部門和公眾共同努力。把游蕩在暗處的“食品幽靈”拉出來,放在陽光下暴曬,讓失信付出的成本大于失信獲得的利益,誠信才有可能成為企業心中真正的生命線。 【我來評論】
從牛奶添加“三聚氰胺”到“鉻超標膠囊”,從“地溝油”到塑化劑入酒,一個又一個的行業“潛規則”,正在一點點消耗著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
縱觀這些事件,我們可以發現某些共性,例如這些見不得人的“規則”都在行業內盛行已久,都是由媒體首先曝光,都與安全生產標準不高和檢測漏洞有關。盡管有關部門在事后積極采取補救措施,但我們需要反思的問題是:為什么行業“潛規則”能長期游離于政府監管?行業協會在其中又扮演何種角色?應如何發揮全社會的力量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那么我們還有別的辦法規制企業嗎?發達國家經驗表明,行業協會作為社會中介組織可以有效發揮其了解企業并溝通政府的作用,在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之間相互傳遞信息。然而,我國食品行業協會的作用卻不盡如人意。在“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前,奶農在生鮮乳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幾乎是業內人所皆知的“秘密”,但幾家乳品行業協會集體失語。類似的,有關行業協會已在數年前了解到一些企業用工業明膠生產藥用膠囊的事實,卻沒有將這一情況及時反映給監管部門,以至貽誤了最佳處理時機。盡管我們不否認行業協會應代表企業訴求并積極為其爭取利益,現實中有許多行業協會就是靠會員企業繳納的會費養活,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為了本行業的一己私利而犧牲行業協會公共利益,更不能默認行業“潛規則”長期盛行并游離于監管。
令人欣慰的是,商務部表示,目前白酒行業安全追溯體系正在試點。如果本次食品安全風波可以推進食品安全建設,未嘗不是公眾的福祉。當然,進步的前提是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盡早將行業內部的“自糾自查”升級成為白紙黑字的規章制度,并對酒企樣品的塑化劑含量進行權威檢測。【我來評論】
消費者沒有被尊重,后果當然很嚴重。盡管我們市場經濟建設好多年了,但仍有不少的部門、協會乃至企業,都是計劃經濟模式下的包辦思維,一廂情愿地以為能不讓群眾操心就不讓群眾操心。殊不知,在現在這個權利意識覺醒、信息爆炸的時代,你以為的好心,換來的可能就是群眾的罵娘。【我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