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價將在秋糧上市后的10月份明顯回落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08日 21:23 世華財訊 |
業內人士分析稱,我國糧價將在秋糧上市后的10月份明顯回落,而國際油價也至少在2005年呈現顯著回落趨勢,因此推動我國物價上漲的因素不會繼續加強。 據國際先驅導報10月8日報道,當前中國的宏觀調控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但由于經濟形勢的變化,人們對宏觀走勢與調控機制又提出了新的不同意見。怎樣看待這些分歧意見,對下一步宏觀調控和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有重要意義。 引起本輪宏觀調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物價持續上升。如果說本輪宏觀調控在控制投資膨脹方面已見顯效,在控制物價上漲方面似乎還不能說取得了成功:直到8月份,中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已經連續3個月處于5%以上的水平。如果物價繼續上漲,則必須實施更加嚴厲的宏觀緊縮政策。 物價是否會繼續上漲,主要看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否會繼續加強。目前的推動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糧價上漲,二是進口原油價格上漲。 國內方面,由于2003年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的措施,夏糧已獲豐收,秋糧豐收在望。國內的糧食供求平衡情況將出現明顯改善。 國際方面,據國際糧農組織預測,2004年全球谷物產量將從上個糧食生產年度的18.7億噸增加到本生產年度的21.3億噸。而國際谷物可貿易量一般為總產量的10%,即2004年國際市場的谷物貿易量可增加2600萬噸。由于全球糧食供給增加,國際市場糧價也會下跌。中國2004年的糧食進口估計可達2000萬噸左右。 糧價上漲這個自2003年以來最主要的漲價推動因素,目前已是強弩之末。糧價應該在2004年秋糧上市后的10月份明顯回落,因此預測物價會繼續上漲是沒有根據的。 從進口原油價格方面看,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期貨價格10月1日首次突破每桶50美元,而歐佩克油價9月28日更是達到迄今單日最高油價----每桶43.54美元。國際油價自年初以來已經上漲了60%,而自2001年末以來已經上漲了120%。國際油價上漲已經帶動了一系列國際初級產品和原材料價格上升,也成為自2003年以來推動中國國內上游產品漲價的重要原因。 但首先必須看到,目前國際油價的上漲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投機因素推動的,因為即便是中國等國的石油進口需求明顯上升,國際石油供求格局目前實際還是供大于求。國際能源總署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石油日產量為8360萬桶,而需求量只有8150萬桶,產大于需為2.6%。 為平抑國際油價過度上漲,9月14日沙特和科威特作出了在10月份分別每天增產80萬桶和20萬桶原油的決定。這將進一步增大供過于求的情況。而且,發達國家自2003年以來增加石油儲備的工作目前也告一段落,已分別到達石油儲備的歷史高峰。所以,除非發生大的國際動蕩,例如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國際油價至少在2005年將呈現顯著回落趨勢,估計可能會回落到每桶35美元。 由于糧價和油價從趨勢看都會走低,估計2004年中國CPI漲幅應在4%上下,而2005年則可能落到3%以下甚至更低。 還應注意的是,中國目前的物價上漲,具有極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即越靠近上游產品物價漲幅越大,而靠近下游產品則恰恰相反。例如,剔除食品價格后,工業品的價格漲幅只有1%。許多工業消費品的價格2004年以來不僅沒有上漲,反而在下降,例如汽車和通信產品。這說明,工業品價格上漲更多的是反映在各工業部門和產業間的利潤再分配。全社會由此調整產業比例,以適應由汽車與住宅所帶動的新一輪消費結構變動。因此,上游工業品價格的較大幅度上漲,不會向最終產品顯著傳遞。 從更深一步說,隨著中國市場化的深入,上世紀90年代后半期以來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開始顯著拉開。有分析說明,1996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目前則已達到0.47。這意味著在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背景下,最終需求將面臨長期不足。 中國的本輪“經濟過熱”主要是被投資需求拉動的。投資在當前是需求,到下一個周期就會變成供給,會使最終需求不足的情況逐步浮現。按投資周期一般有5年時間計算,較明顯的供過于求將可能出現在2008年以前,所以從目前到未來5年中,中國在物價形勢方面極有可能從目前的“通脹”逐漸轉入“通縮”。這是更需要我們關注的問題。 (徐笑冬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