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期貨 > 期市要聞 > 正文
 
金融衍生品外資先行 分業監管國內期貨業無奈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4日 09:56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冉學東 北京報道

  直到8月20日銀監會正式批準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在中國開展衍生品業務的資格之時,國內期貨業一些人士才意識到外資已經紛紛捷足先登衍生品這一巨大的市場。

  “在這個市場上誰先走一步,就意味著誰先占有巨大的市場份額。”一位期貨業人
中行抵債資產網上營銷 咨訊盡在華夏近視網
新浪彩信 幽雅個信 大獎新浪iGame免費抽
士說。盡管近一段時期以來,期貨業內對于衍生品業務的研究和討論也是一浪高過一浪,但因為分業監管制度而頗受制約。

  外資競相突入

  “中國市場漸趨成熟,預計內地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需求將會穩步上升。”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太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柯磊洛認為,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需求將會來自中國的政府機關、大型金融機構、外資與內地企業以及機構投資者等。

  8月20日,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如愿獲得在中國境內開展外匯衍生品業務的資格。它屬于瑞士信貸集團旗下的一家投資銀行,由此而成為第一家獲得這個資格的外資投行。

  對于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資投行來說,與股票發行和并購咨詢之類的傳統業務獲利模式相比,衍生品交易既不那么費時,又往往能帶來更高的回報。

  柯磊洛還說:“中國的金融機構擁有巨額外匯存款,通過衍生品交易,可以增強其投資組合的收益率。”

  “在國外銀行的收入結構中,以衍生品交易為主的中間業務收入占了一半以上,而中國銀行還主要是靠利差收入,它們已經有了幾十年的經驗,占有絕對的優勢,而我們才剛剛開始。銀監會為什么這么著急?其用意是明白的。”一位業內專家說。

  2004年2月4日,中國銀監會發布《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對內外資銀行金融衍生品業務資格的批準就此開閘,除了國有四大商業銀行被相繼批準之外,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已經有招商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和民生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等獲得了此項資格,而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在按照銀監會要求,想方設法加緊報批。

  今年6月中旬,花旗集團成為首家獲銀監會批準,取得衍生品交易執照的外資銀行,其后,渣打銀行、瑞穗銀行、東京三菱銀行和南洋商業銀行也獲得經營此項業務的資格。9月1日,又傳出荷蘭銀行獲批的消息。

  幾乎所有進入中國的外資金融巨頭都遞交了申請,這個名單里包括了JP摩根、匯豐銀行和德意志銀行等華爾街顯貴。

  其實,早在去年3月份,在中國監管層對衍生品市場還沒有明確的政策意向的情況下,花旗銀行和渣打銀行就已經牛刀小試。當時,花旗的“優利賬戶”和渣打的“匯利賬戶”剛剛推出即在上海等大城市銷售火爆。許多客戶把外匯從中資銀行取走,爭著去買這些回報豐厚的產品,讓中資銀行著實體驗了一把外資銀行在衍生品開發方面的“厲害”。

  國內期貨業少有作為

  其實,期貨行業從來就沒有忽視過金融衍生市場。

  早在90年代初期,中國期貨經紀公司紛紛參與代理境外期貨交易,由于虧損巨大,1994年,國務院發文取締了所有期貨公司代理境外期貨交易的資格,不過國內期貨業卻從中培養了一批從事衍生品交易的人才。

  2003年年初,時任證監會主席助理的汪建熙在出席“第十三屆亞太期貨研究論壇”時,發表演講指出,“回顧中國期貨市場的歷史可以看出,境外期貨交易曾是期貨市場前期盲目發展的犧牲品。”

  然而他同時表明, 除了今后將逐步允許更多的企業進行境外期貨交易、引入期貨QFII之外,還要“研究出臺境外場外衍生品交易的監管辦法”。

  而鄭州商品交易所關于小麥(資訊 論壇)期權和約的設計早已準備就序,2002年就已經報中國證監會期貨部審批,至今未見獲批的原因在于監管層對期貨行業從事期權交易還是懷有顧慮。

  另外,大連商品交易所也一直在默默地進行國債期貨的研發。

  2004年5月22日,中國期貨業協會與歐洲期貨交易所聯合舉辦“金融衍生品培訓班”,222家期貨經營機構的984名人員參加了培訓。

  2004年5月28日,首屆上海期貨交易所衍生品市場論壇召開,論壇上傳出消息,上海期貨交易所已經在積極籌備陰極銅(資訊 論壇)期權產品的開發。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論壇的演講中表示,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證監會將推動金融衍生品的研究開發,以適應市場的需要,擴大市場容量。

  但是金融衍生品的開放,直接“絆倒”在上個世紀期貨業的兩次清理整頓中,從此實質意義上的突破就很少發生。

  北京工商大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愈越說,盡管中國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需求很旺盛,但是三大期貨交易所還缺乏管理和交易金融衍生品的人才。

  而巨大的市場空白和期貨行業的謹慎,為銀行業在衍生品市場的積極作為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按照中國金融機構的監管規則,銀監會負責監管從事存貸款業務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而投資銀行等中介結構由證監會監管。衍生品市場是世界上公認的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之一,一位業內專家認為,銀監會在短時期內加緊批準多家外資銀行特別是投資銀行進入國內衍生品市場,雷厲風行,將衍生品業務作為“本行”的期貨業卻顯得少有作為,這主要是由于實行分業監管。

  胡愈越說,銀監會成立后,在衍生品市場方面已經有較大的動作,而且還在研究金融衍生品。這一點,證監會應該引起高度重視。他認為,衍生品市場還是應該由證監會監管。

  集中監管

  讓期貨業著急的,主要在于《暫行辦法》中的一些具體規定,限制了期貨公司涉足衍生品市場。

  《暫行辦法》將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金融機構為規避自有資產、負債的風險或為獲利而進行的衍生產品交易,另一類是金融機構向客戶?包括金融機構?提供的衍生產品交易服務。  

  《暫行辦法》把能夠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機構限定為在我國境內設立的銀行、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憑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法人,以及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的分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經過當地銀監會審批后,報中國銀監會審批。

  百福期貨北京營業部總經理王偉認為,連信托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可以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而專業做衍生品交易的期貨交易所和期貨公司卻沒有資格,這是很不公正的一件事。

  而期貨公司以后要涉足金融衍生品市場,就只能掛靠在這些公司名下了,“這就是打政策擦邊球”,他說。這樣一個規定就把期貨行業攔在衍生品市場的大門之外,對于衍生品市場和期貨市場的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而相對于中資銀行,外資銀行的進入門檻更低。

  “只要國外的母行有執照,外資銀行分行就可以在中國從事衍生品交易,這一條太優惠了。”王偉說。

  長期從事衍生品研究的專家張光平認為,造成目前衍生品監管格局的主要原因還是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下的分業監管制度。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期貨研究所的趙錫軍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我國,金融衍生品是一個全新的產品,在分業監管的體制下,衍生品尚沒有明確的監管機構。

  按照成熟市場國家的監管慣例,從事該業務的機構由誰監管,那么這個業務也應該由誰來監管。所以銀行從事的衍生品交易,自然歸銀監會監管。但是當投資銀行推出場外產品,到底由誰監管就成了問題。不過,他認為在目前法律還沒有明確授權由誰來監管衍生品市場的時候,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監管,防范風險。

  對于衍生品市場的監管問題,建設銀行湖南省分行副行長劉力耕曾經撰文指出,金融業從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過渡是一種發展趨勢,與分業經營相適應的分散監管體制也必須過渡到集中監管體制。英國已經將銀行業務、證券業務、保險業務、衍生品交易等分散的監管機構取消,專門成立了一個集中監管機構。美國關于衍生品交易究竟由證券委員會還是期貨委員會監管之爭,大大降低了美國的監管效率,解決辦法看來也只能是集中監管。

  金融業務多元化之后,只有集中監管,才能消除監管盲區,同時集中監管也可以消除監管中的“搭便車”現象。因此,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總的發展趨勢是走集中監管的道路。

  劉力耕認為,在我國金融法律沒有修改之前,金融機構只能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也是必然選擇。由于金融衍生產品本質上是衍生證券,因此由證監會監管比較合理。

  看更多相關新聞請點擊這里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期貨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2004雅典奧運盤點
議機動車撞人負全責
新絲路模特大賽
新浪財經人物(1500個)
可口可樂含精神藥品?
同學錄開張歡迎加入
二手車估價與交易平臺
出國辦護照完全攻略
張學良的紅顏知己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