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進口國無定價權 中國榨油商拒絕壓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23日 12:0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相關報道:
本報記者 徐可強上海報道 小小的大豆,成為中國榨油企業與國際供應商爭奪的最新焦點。 5月20日,國際上最大的幾家大豆供應商聚首北京,據一位參會的代表透露,此次會議旨在聯合起來應對中國大豆榨油商的威脅,維護供應商的最大利益。 令國際供應商如此緊張的是,5月16日,超過20家中國最大的大豆壓榨廠商在北京召開會議,要求國際供應商降低大豆價格。如果大豆價格依然維持在高位,將聯手在2004年下半年減少大豆進口量的50%。而國際供應商擁有的籌碼是,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 CBOT的大豆期貨價格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大豆定價標準,而這些交易商在CBOT上影響力不容忽視。 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進口大豆2073萬噸。而國際供應商的預測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將進口大豆2025萬噸。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頭號大豆進口國。 如果中國下半年大量減少大豆進口,將給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大豆出口國帶來巨大的利益損失。從芝加哥到北京,雙方的博奕越來越激烈。 中國榨油業的“惡性循環” 秦皇島金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國際部的楊經理近來心情不好。5月19日,楊告訴記者,現在壓榨企業“日子很苦”,原料價格太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他說,現在的榨油企業都不會開足馬力,而是根據市場上大豆以及豆粕(大豆榨油后的副產品,因富含蛋白質成為重要的飼料原料)的價格來決定壓榨數量。 類似秦皇島金海糧油的企業還有很多,不少工廠甚至已經停工了。中國大豆壓榨行業產能是5000萬噸,但現在的開工量遠遠達不到這個數字。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下屬的大豆分會致國際出口商的信函中表示,由于定購了過高價格的大豆,加工利潤微薄,全行業已經連續七個月出現虧損。 大豆商會的這個說法,得到了秦皇島金海糧油和東海糧油在內的多家大型壓榨企業的認同,大豆商會的會員占有中國大豆壓榨能力的90%以上。 中國企業希望,國際市場上的大豆價格能夠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價格范圍之內。大豆商會指出,國際市場上基于CBOT的定價機制存在明顯的缺陷。中國這一占有世界大豆貿易量1/3的大國,在價格形成過程中卻沒有什么發言權。 大豆商會建議,將大豆的國際定價中心由美國的芝加哥轉移到中國的大連。 一位國際供應商表示,中國大豆行業目前抱怨的核心就在于,中國的榨油商在前期大量購買了價格高昂、尚未裝船運輸的大豆。4月5日,CBOT的7月份大豆合約最高達到了每蒲式耳(1噸等于36.7 蒲式耳)1064美分,創15年半新高。該供應商表示,作為一個貿易上的手段,期貨市場的定價能力并不是可以人為轉移的。 當然,他贊同中國關于在定價中應更多反映需求方意見的觀點,而不是主要反映美國這個出口國的意見。 中國期貨業協會的一位人士卻表示,CBOT大豆價格猛漲,與中國企業的大量購買是一個互相刺激的關系。正是由于中國的大量買入,拉高了大豆價格,而價格進一步上漲的預期又逼迫榨油商更多的買入。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秦皇島金海糧油的楊經理也認同這一說法,她認為,前期中國過多的買進了高價大豆。 信貸緊縮下的“洗船”危機 某國際供應商表示,對于已經簽訂的合同,他們不希望在價格方面對中國作出讓步。大豆商會表示,部分會員5個月前在芝加哥簽訂了超過250萬噸大豆的進口合同,天琪期貨的分析師認為,其中部分進口合同有可能重新修訂。 大豆商會希望,考慮到中國是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美國谷物公司在內的供應商除對一些進口合同在價格方面進行協商以外,還應給予其他幫助。一些大豆協會的會員要求取消進口合同,推遲付款或者推遲船期,甚至洗船(以一定的費用把船貨回售給供應商)。 大豆商會表示,緊縮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國內壓榨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合同違約風險。業內人士介紹,在不得已情況下,洗船的成本有可能高達100美元/噸。 楊經理介紹,由于國內的壓榨企業都僅僅是加工企業,資金流速必須要快,一般的操作流程是,銀行開出信用證,進口大豆,然后加工,快速將豆油和豆粕銷售出去,歸還信用證資金,依次循環。 一般來說,在壓榨企業有盈利前景時資金是可以順利周轉的,然而一旦銀行加強信貸控制,就要求企業有大量的流動資金,否則無法開立信用證。 目前的情況是,中國的壓榨企業很少有足夠的流動資金用于購買進口大豆,而信用證也在加強信貸控制的政策下難以開出。因此,違約的可能性極大,若不能取消合同,洗船都可能將一個榨油廠逼到破產。 中國銀行信貸部門人士說,信貸控制是大局,而且這些企業進口的大豆都超過400美元/噸,按照現在豆油和豆粕的市場價格來看,虧損是必然的。如果開出信用證,很可能出現壞帳,“還是(不開信用證)算了”。 楊經理說,信貸控制對榨油企業的打擊是致命性的。 另外一個使榨油企業經營環境惡化的問題是,豆粕的價格正在降低。盡管壓榨企業在豆粕的定價問題上有一定的話語權,但是現在豆粕市場面臨需求嚴重不足的情況。 楊介紹,由于前期禽流感等疫情的發生,飼料企業也是難以為繼,因此對于豆粕這一主要飼料原料的需求大幅下降,“現在很多豆粕就是放在倉庫里賣不出去”。 國內榨油企業的違約風險越來越大。 過熱投資種下“惡果” 中國的年榨油能力高達5000萬噸,而國內年產量不足2000萬噸,因此大豆進口量將超過每年3000萬噸,但這一數量幾乎是世界市場所無法承受的。 實際上,中國進口大豆的增幅已經讓世界目瞪口呆了。大豆商會的數據指出,從1996年的110萬噸開始,短短數年間,中國的大豆年進口量就達到了2003年的2073萬噸。這種火山爆發式的增長,是源于整個榨油行業的突飛猛進。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的榨油行業,前幾年是暴利行業,大量的投資涌入,“說(這個行業)是投資過熱是沒有什么異議的”。 在這種環境之下,對于原料的需要當然就只能表現出一種渴望。只要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大量采購,就必然促進大豆國際價格的上升。 5月20日,CBOT的7月份大豆價格大幅下跌。路透社分析指出,下跌的原因除了美國下了大雨有利于大豆的生長之外,中國可能縮減進口從而引發大量投資基金的大量拋售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然而,正如大豆商會所說,盡管中國的消費需求巨大,但在豆價的決定上卻沒有發言權。相對于CBOT來說,大連商品交易所的交易量雖然毫不遜色,但是影響力絕難以望其項背,中國只是一個大豆價格的跟隨者。 因此,格林期貨研究部人士指出,中國榨油企業的過度投資,使大豆的供給與需求嚴重失衡,造成對外需求猛增,而這種需求又不能在國內期貨市場上得到有效的保護,形成目前的困境也就是一種必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