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快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2日 16:36 《全球財經觀察》 | |||||||||
所謂快樂就是自由,自由度實際上是自由選擇的空間。對于中國人來說,很多時候我們大義凜然地忽略了金錢和物質享受的影響力,更多的時候是忽略了工作帶來的快樂 伍泰迪(北京瑞德公司品牌推廣總監 ) 一句老話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的庸俗程度之高證明了
很顯然,當時中國人在財富的占有上還處于草履蟲階段,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錢還是一個重要的但又是無以表達如何重要的時期。在此之后十幾年間,中國人的收入飛速增長,雖然現在看來即便是中國最發達地區人年均可支配收入也不過一萬多元,但實際有錢與以為自己有錢之間還是有一個可以調整的空間,這個空間讓很多人躊躇滿志,充分找到有錢人的感覺。 對于很多人來說,金錢是不能買來快樂的。但對于另外一些人來說,這個有錢人的感覺,介于有錢和以為自己有錢之間的空間——如果這個空間里一定要有一個填充物,那這個填充物無疑就是快樂。有錢未必是快樂的,但以為自己有錢一定是快樂的。 當然我這么說是不負責任的,因為我沒做過任何調查。并且在事關“快樂”這樣接近形而上的宏大命題上,我更是不敢造次。支撐我這一論點的是來自于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香檳城校區的心理學教授艾德比納和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的馬丁塞利格曼的一份研究成果,他們在深入分析了150份有關財富和快樂的研究報告之后,認為經濟指標在快樂或者幸福的感覺上不具備決定力。 在這份報告中,他們把1代表“我對生活完全不滿意”,7代表“完全滿意”——調查結果是進入美國福布斯富豪榜的400富人平均分是5.8分,這個數字應該是很高的了,但與住在雪屋子里的格陵蘭的因紐特人、住在非洲草棚里的肯尼亞馬塞人得分是一樣的。他們能夠表現充分優越感是相對于同樣住在大城市里的街頭露宿者,他們的平均得分只有2.9。 與“傻樂呵”的因紐特人相比,加爾各答貧民窟里的人就是“窮樂呵”。報告說他們的快樂指數達到4.6,“對他們來說經濟的一星半點改善都似乎具有重大意義”。 報告中沒有任何中國的數據,另一份來自于羅帕史塔奇全球調查機構的有關快樂的調查也沒有把中國人列為調查對象。 以我粗俗的世界觀來看,在這個沒有標準的世界里,財富還是目前看來比較準確的一個剛性指標。而后兩地的人得分高的原因是他們很少有機會看到有錢人是如何快樂的。在他們的視野里,快樂是唾手可得的那一部分,既然唾手可得的最大快樂都已經在眼前,當然是快樂無限。 根據這些年的觀察,中國人在整體上來講是不快樂的。以貧嘴張大民為代表的樂天派雖然看起來很主流的樣子,雖然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樣的既定方針做指導,雖然有流傳久遠的道家思想來為他們在意識形態上撐腰,但中國人顯然不愿意像加爾各答人一樣窮樂呵,大家的想法出奇地一致,“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從來都是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為自己沒錢,認為自己差距大,快樂就是一件很難的事。 在改革開放初期,有一句同樣很庸俗的話也十分流行,我們的官員們經常拿來批評小市民——“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這幾年官員們不大敢這樣批評小市民們了,因為大家已經在吃鮑魚,為什么不讓吃肉的罵娘?在這一點上我堅決支持罵娘派,堅決反對加爾各答派和因紐特派,傻樂呵和窮樂呵固然在終極意義上是實現了快樂理想,但這是以沒有選擇或者選擇余地很小為代價的。 同樣以我粗俗的世界觀來看,所謂快樂就是自由,自由度實際上是自由選擇的空間。在巴掌大的地方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和在大都會里自由選擇生活的權力有著天壤之別。在美國東西岸之間來回跑的凱魯亞克和在上海淮海路上乞討的人同樣有天壤之別。 前面提到的羅帕史塔奇全球調查機構的那份報告中丹麥、澳大利亞和美國排在前三位,那份針對21個國家2.25萬人的調查結果說明了一點:一個國家的整體快樂承度還是依賴這個國家是不是有足夠高的人均GDP。并且有一點是尤其應該說明的,與艾德比納和馬丁塞利格曼的結論不同,羅帕史塔奇調查認為,“就全球而言,有三件事與人們對整體生活品質感到非常快樂息息相關,即金錢、物質享受以及工作。” 很多時候我們大義凜然地忽略了金錢和物質享受的影響力,但是以我的觀察而言,對于中國人來說,更多的時候是忽略了工作帶來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