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隨筆砸談 > 正文
 

美國大選電視辯論快評:布什是否還能先輸后贏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04日 16:38 南方都市報

  薛涌

  克里與布什辯論的初期反響已經顯現:克里獲得了無可爭議的勝利,在民調中的支持率和布什拉平。不過,辯論對選民的影響非常復雜,不能簡單以辯論的勝敗論英雄。回顧歷史,1984年大選蒙代爾挑戰里根,在第一輪辯論中大獲全勝。1988年大選杜卡基斯在首輪辯論中擊敗老布什。1992年大選首輪辯論是老布什、克林頓和佩羅特三箭齊發,結果佩羅特 獲勝。2000年戈爾戰布什,第一輪辯論戈爾也勝了布什。上述勝利者,誰也沒有贏得大選。

  最有借鑒意義的是2000年戈爾對布什的首場辯論。辯論剛剛結束,選民的反應是戈爾贏。但幾天后,民意倒轉,普遍認為布什贏。大選后再分析,戈爾道理講得通順流暢,但舉止失當,一聲嘆氣被媒體反復播放,最后選民改了主意。那次大選他實際上就輸在首場辯論上。

  可見,辯論要影響民意,在短期內也須經過兩個過程。第一是直接觀戰的選民的印象,這在兩三天內就能從民調中反映出來。第二,候選人的表現被媒體反復炒作、分析,一些當時不被人注意的鏡頭被反復播放。這種經過媒體解釋、消化過的辯論,在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里又會對選民形成第二沖擊波。戈爾就是被這第二沖擊波撂倒的。所以分析家把辯論分成內容和風格兩部分,并認為風格常常比內容還重要。戈爾當年道理講得頭頭是道,但民主黨事先極力貶低布什的智力,布什將計就計,讓媒體創造了一個戈爾會在辯論中占上風的期望。真一交手,戈爾確實占上風,但他偏偏在布什回答問題時有一聲“哀其不爭”式的嘆氣。同情弱者的選民一下子就覺得戈爾太欺負人了。這是戈爾先贏后輸的關鍵。

  也難怪,這次辯論前,雙方激烈地討價還價,特別是要爭取在風格上占優。比如:克里考慮問題復雜,布什善于化繁為簡;克里講話太長,布什講話精練。于是,民主黨希望去掉候選人講臺上的計時警報器,以減輕克里的壓力。另一方面,來自寒冷的馬薩諸塞州的克里容易出汗,大概來自酷熱的得州的布什比較能抗熱,而女選民不喜歡動不動就出汗的人,覺得那種人心虛。所以,據說共和黨要求把場地的溫度調高一些。從衣著看,克里系紅領帶,滿臉生輝,富于挑戰性、攻擊性,傳達了國家需要一個新面孔的信息。記得2000年布什和戈爾最后一場辯論,大家殊死一拼,全系上攻擊性的紅領帶,場面十分“火”爆。但這次布什則系藍領帶,安詳、穩重、自信,給人一種牢靠的感覺。

  那么,這第一輪辯論經過媒體炒作后,布什是否還會像與戈爾辯論那樣先輸后贏呢?看來這種可能很小。上次戈爾輸在舉止傲慢,布什這次犯的恰恰是戈爾的毛病。反觀克里,他在布什講話時常常面帶微笑,不時點頭,而且不停地記筆記,顯得非常誠懇、謙虛,尊重對手,在風格上的表現幾乎是滴水不漏,沒有給媒體留下任何炒作的余地——要炒作應該是對布什更不利。

  不過,今年已經不是2000年。戈爾的嘆氣被媒體炒作后,改變了選舉的結果。如今媒體也紛紛有所反思:人非草木,當總統的人也是個感情動物,顯露些自己的感情并無大過。大選應該比候選人的實質性政策,而不是個人一時的情緒。媒體這樣炒作,扭曲了健康的政治過程。所以,第二次碰到這種事情,媒體多少會對布什手下留情。相反,民主黨在這方面應該小心樂極生悲。辯論一結束,民主黨的網站上就出現布什辯論時的臉譜,希望媒體能像2000年處理戈爾的嘆氣那樣對付布什。共和黨的媒體則迅速承認布什技術上失敗,希望把勝負限制在雙方的辯論技巧這個狹窄領域,打造一個克里是超一流的辯論家,但布什是一個實干總統的形象,并提高下一輪辯論對克里的希望值,增加選民對布什的同情心,降低對他的要求,讓大家覺得我們的總統是個實在人,說不過那些油嘴滑舌的精英。這一戰術,弄好了可以化被動為主動(更何況布什自己在辯論后又換上紅領帶,力圖振作,加大對克里攻擊的火力)。民主黨如果不知是計,還像四年前那樣低估布什,便有自投羅網的危險。

  民主黨要做的,不是在布什的風格上說三道四,而是要強調:布什是一個超級辯論家,從來沒有輸過,這次失手不是技術失誤或發揮失常,而是他沒有東西向美國人民交代。只有這樣界定辯論的結果,克里才有連勝的可能。從現在的局面看,在民調中落后的克里大選要贏,辯論必須連勝三場。

  (作者薛涌為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美國大選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F1中國大獎賽
《2046》公映
法國特技飛行隊訪華
網游天堂2新增服務器
2005新浪考研大講堂
國慶出游寶典
“十一”繽紛車世界
全國萬家餐館網友熱評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