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來信 欲罷不能的民調獨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1日 10:27 南方都市報 | |
-美國來信之薛涌專欄 美國大選電視辯論快評 筆者曾說,總統大選就是一場足球賽,民調就是比分。顯然,筆者是中了民調的毒了。其實中毒的何止筆者一人,《紐約時報》一位大腕記者承認:“我報道大選,天天盼著 看民調。我不喜歡自己這種樣子,但又沒有辦法,已經上癮。現在什么都跟著民調走,我們的報道已經喪失了獨立性。”知名專欄作家阿莉安娜·哈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認為民調越來越荒唐。比如《新聞周刊》的民調表明,9月4日克里落后布什11個百分點,第一次辯論后,變得領先布什2個百分點。蓋洛普民調則顯示,克里從9月16日落后14個百分點追到10月4日的平局。當然還有民調顯示相反的趨勢,如PEW民調顯示克里與布什在9月初戰平,到10月初則落后布什7個百分點。 根據阿莉安娜·哈芬頓的計算,如果《新聞周刊》和蓋洛普的民調是真實的,那么就意味著一個月內有1600萬選民改變了主意。今年根本就沒有這么多舉棋不定的選民!她進一步指出,民調是通過電話進行的。但是由于留言機、caller ID等技術的發達,許多人根本不接電話,民調回應率在30%以下。況且,民調抽樣從來不涉及手機,而如今美國有一億七千萬部手機,許多年輕人不用傳統電話,只有手機。這等于遺漏了一個巨大的選民層。所以,阿莉安娜·哈芬頓干脆指責民調是“胡扯”。 不過,阿莉安娜·哈芬頓本身的邏輯也有破綻。她說不可能有1600萬選民一個月間改變主意,沒有那么多舉棋不定的選民。但這樣的結論實際上也是從民調中來的。否則她怎么知道舉棋不定的選民有多少呢?最近一個月的民調,也許正好破了大部分選民都早已拿定主意的神話。 記得1996年多爾挑戰克林頓,一直在民調中遠遠落后,多爾的人一直鼓舞士氣,說民調不算數,關鍵是看投票。當時一位著名的電視主持人單刀直入問多爾的助手:“你早晨起來看到這個民調的數字。你告訴我:你信不信?”對方一度語塞。可見,說不信民調的人也還是信民調。要拋開民調,就像提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 那么,民調的合理性在哪里?首先,民調不是編出來、炒出來的,而確實是調查的結果。不管樣本多么不準,畢竟反映了媒體所能得到的最接近真實的樣本。何況每個民調都注明誤差率,留有余地。再看近幾次總統選舉,包括這次民主黨的預選,民調確實很少犯錯誤。阿莉安娜·哈芬頓說民調漏掉用手機的年輕人,但這些年輕人投票率恰恰很低,所以漏掉他們并無大過。 更重要的是,民調本身在制造民意。克里辯論后在民調中急升,成了最大的新聞。于是媒體紛紛報道克里如何出色,布什如何出丑,這等于免費宣傳。更何況,克里在民調中復活,一下子給民主黨帶來希望,有些人開始給他捐款,更有些人前來當志愿者,“勢頭”一下子就被造就出來了。他的實力當然由此大增。所以,即使民調不準,但制造了新聞后,就可能弄假成真。 也正是如此,每次辯論,兩黨都組織了幾個團隊。辯論一結束,政黨領袖紛紛上電視現身說法,宣布本方勝利。同時,基層核心選民紛紛進入各個網站,宣稱自己的人勝利,比誰貼到網上的留言多。這些實際上都是在起拉拉隊的作用,試圖通過歡呼,影響“裁判”(即媒體)的判決。 所以,美國的總統政治已經進入了一個民調獨裁的階段。林肯當總統時,每作出一個決定,都無法確切地知道老百姓的想法,所以會更多按自己的思想行事,依靠直覺的政治判斷。如今,總統每作出一個決定,其顧問都會作個內部民調,探明選民的意見,給總統提供一個指針。而媒體也是跟著民調跑,民調上有起伏,媒體就會追蹤。可見,民調不僅指揮著政府,還指揮著媒體。只可惜的是,民調反映的意見,常常是最不成熟的意見。試想,一個家庭主婦一邊炒菜一邊接受民調,今天說喜歡布什,明天也許就喜歡克里了;今天她覺得要打薩達姆,明天又覺得不值得。這種跟著感覺走的民調一旦主宰了政治和媒體,政治家就更難制定一個連貫性的政策。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