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行為與自由貿易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1日 09:06 中華工商時報 | |
程凱/文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在10月2日期上刊登了長篇調查文章,盛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而積極的影響,認為中國生產商創造的財富引領著世界經濟的繁榮。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這樣想,否則《經濟學家》也不用費那么大心思去解釋大家都了 解的事情了。今天的“經濟棱鏡”題為“外包與自由貿易是一回事”,完全是因為讀到一篇文章,《自由貿易和外包不是一回事》。該文的作者克萊德.普萊斯托威茨是美國經濟戰略研究所所長,其觀點自然代表一種值得重視的態度:反對工作職位以外包形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原因并非是反對自由貿易,而是認為外包不能算做自由貿易。 普萊斯托威茨所依據的理由是:單邊自由貿易是有害的,發達國家在流失工作機會的同時,并沒有公平的待遇。普萊斯托威茨舉了很多理由: 只有“外匯市場沒有政府干預,匯率由市場決定,進出口價格才能反映各國勞動力的相對生產率,各行業的就業水平才取決于工人的技能和效率”;自由貿易的前提必須是“國家不提供稅賦激勵、資本撥款和基礎設施,來吸引所謂‘戰略性產業’的重要工廠。但各國廣泛提供這些優惠,因此一個國家實際上常常是從另一個國家購買特定的職位。” 簡單地說,普萊斯托威茨認為,如果職位的轉移是因為市場操縱和補貼,自由貿易的良性循環就被打破。 對于是否存在普萊斯托威茨所說的發展中國家政府“干預匯率”、“提供各種優惠”的情況,本文不需爭辯。因為即使存在這種情況,也不能改變“外包與自由貿易是一回事”的判斷。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自由貿易的基礎是巨大的比較優勢差異,即使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影響公平貿易的情況,也改變不了自由貿易發生的基礎。 普萊斯托威茨所擔心的是一種單邊自由貿易,擔心發達國家放開了市場,但是發展中國家依然緊閉市場不放,于是貿易的好處就都被中國這樣的國家占有了,但是事實并非這樣。 首先,即使實施完全的單邊自由貿易,發達國家也不是沒有好處,盡管沒有把自己的產品賣出去,但是它卻可以享受他國低廉產品;其次,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放開市場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 至少中國入世談判所承諾的時間表就是這樣一個過程。還記得去年底的情況嗎?當時對于中國履行入世承諾問題,無論在歐盟還是在美國,不滿意的聲音都占據了主流。但是今年的情況卻恰好相反,在已經出臺的中美商會和美中商會的兩份報告中,中國及時履行入世承諾都成為報告大書特書的一筆。 無論由于制造業的轉移導致了多少工作機會流向中國,都不能否認中國這樣一個巨大市場正在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好處。美國和日本因中國經濟繁榮而受益,不僅表現在中國一直在為美國減少龐大的經常項目赤字提供幫助,還體現在中國從日本的大量進口使日本經濟復蘇得以顯現。同樣,無論由于服務業轉移導致了多少外包業務流失到印度,享受到外包好處的也絕對不是印度一方。 外包與自由貿易是不是一回事?這樣的問題看起來還可以繼續談論下去,但是事實的進展遠比討論來得快。普萊斯托威茨自己也清楚: “那些試圖將工作留在美國的政客們采取了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但這些政策只是延緩了易受影響行業的工作流失,卻讓消費者和創造新工作機會的總體經濟增長付出代價”。 “美國紡織行業被保護了數十年,但卻未能阻止持續向國外轉移的趨勢”,“布什政府的緊急鋼鐵關稅沒有阻止幾家鋼鐵公司破產,不能阻止美國鋼鐵業職位的進一步流失,但卻對銷售下降、工作機會減少的汽車制造商造成了損害,因為它們在鋼鐵上的支出不得不高出生產美國進口汽車的外國廠商,而這些車正被美國消費者搶購。” 普萊斯托威茨的矛盾在于,他認為只有自由貿易假設在市場上得到公認,經濟學家們有關自由貿易有利無害的觀點才是正確的。但是,他所能舉出的例子僅僅是“政府干預匯率,進出口價格反映不了各國勞動力的相對生產率”,這樣的解釋根本改變不了貿易雙方勞動力成本差異的實質。 難道普萊斯托威茨認為中國的紡織工人比美國工人成本低的多,就是因為中國政府操縱匯率的結果嗎?普萊斯托威茨先生要是到中國那些廣大的、還不富裕的農村地區去好好看一看,他就會知道問題的本質在哪里了。像美國紡織工人那樣的工作機會流失,最主要的原因,確確實實就是“就業由市場力量決定”。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