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人太精明但并不聰明 鞭打快牛寧波(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09日 13:46 《浙商》雜志 | |
“大橋經濟”會否僅僅成為又一張名片? 一個城市是要有自己的響亮的名片的,但僅僅是金光閃閃的名片是不夠的,甚至會給人留下“浪得虛名”的口舌。 “大橋經濟”是目前寧波喊得最響的金名片了。但是,在一片叫好聲中,我們必須提醒寧波,如果不冷靜面對這“大橋經濟”,說不定這個機遇對寧波并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這是寧波本地的一位經濟理論研究人士私下對筆者表達的擔憂。他說,歷史上,寧波的名片效應發生過很多次了,但寧波并不見得能好好做足這樣的“名片文章”。 他舉例分析道,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寧波與上海、廣州、廈門、福州被迫成為對外通商口岸。我們如果拋開政治色彩,單從經濟意義上看,這應該是近代以來寧波的第一張“名片”。但是英國人滿以為寧波能成為“一個令人神往的獲利源泉”,其結果卻是貿易額連年下跌,到1849年貿易額竟然連5萬銀元也不到了。寧波原先的貿易優勢,隨著上海的開埠,都迅速轉移到了上海,連大多數寧波的商人都移居到上海去了。上海開埠,寧波衰落。這一歷史事實,值得寧波反思,也應該在今天的“大橋經濟”里保持警惕。 他接著說,改革開放后,寧波最大的一張“名片”,有人說是北侖港,但我不這么認為,應該是1985年底,在鄧小平親自過問下成立的國務院寧波經濟開發協調小組。這個小組由谷牧任組長,鄧小平親自指定盧緒章和包玉剛任顧問。國務院為一個地方城市的經濟開發專門成立協調機構,這是絕無僅有的。你說這張“名片”大不大?正是有了這張大“名片”,寧波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較大的市”、副省級城市;也才能立項建設北侖港、飛機場,并確立鋼鐵廠項目建設。回過頭去看看,寧波并沒有充分利用好這張“名片”。北侖港建起來了,但它的能效直到多年后才真正發揮出來;飛機場建立了,但規劃得不夠大;鋼鐵廠立了項,但遲遲沒有投資建設。至于這張“名片”內含的經濟、政治、文化功能,如果運用得好,可以是無窮大,但寧波并沒有讓它盡情發揮出來。這是很可惜的事。 回到眼下的“大橋經濟”,這位研究人員說,寧波在反思自身的經濟發展時,總抱怨地處交通末梢。正因這一點,寧波人對杭州灣大橋建設抱以極大的熱情,認為大橋一通,寧波就和上海聯成一體了,就能自然承接上海的產業輻射。但據看,這是寧波的一相情愿。首先,上海并沒有完成制造業中心建設,她能否把產業外溢出來,還是一個未知數;其次,即使上海有產業外溢,其腹地很是廣闊,并不見得一定到我們寧波;第三,這是最值得寧波警惕的,就是上海對周邊具有強烈的吸附作用,大橋一通,很可能寧波本地的企業會倒流到上海,就像鴉片戰爭后寧波商人涌到上海一樣。 這位研究人員最后說,現在寧波人沉浸在“大橋經濟”的歡樂頌里,而沒有思考“大橋經濟”可能對寧波帶來的負面影響,更沒有準備相應的對策措施。這是我所擔憂的。當然,但愿我的擔憂是杞人憂天。 [上一頁]  [1]  [2]  [3] 《浙商》雜志系列報道: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