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正文
 

首次官方祭祀孔子大典旨在復興傳統文化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07日 15:07 南方都市報

  9月28日,孔子的故里迎來了一個重大的慶典——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行官方祭祀孔子大典。曲阜市市長江成在大典上宣讀了孔子誕辰2555年的祭文,300多名身穿漢代文士服裝的學生按照漢朝禮儀祭拜孔子。之后,孔子第77代嫡孫孔德班率孔氏后裔在大成殿前舉行了家祭,海內外孟子、顏子、曾子后裔以及來自美國、日本、臺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祭孔參禮團、曲阜市民等近萬人,先后在大成殿前祭拜孔子,盛況空前。

  祭孔作為一種崇敬思想先賢和傳統文化的儀式,在古代被稱做“國之大典”。自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后,祭孔活動開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搖直上,明代已達帝王規格。至清代,祭孔更至巔峰。但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學已成舊思想,不再受到尊崇,公祭典禮便隨之終止。至“文革”的“批林批孔”運動,孔子更遭遇前所未有的踐踏,兩千多年前的偉大英魂被各種不敬言辭所侮辱,貶損中國傳統文化一度成了時代潮流、政治大勢。這段慘痛的民族記憶,不僅毀滅了不計其數的文物古籍,更對當代的文化生態造成了致命的破壞。幾十年后的今天,這一歷史惡果開始顯形:如今的年輕學子大多可以歷數出各國明星的星座血型、化妝品名,甚至早餐食譜,惟獨對中國浩瀚的文明古籍、精深的思想遺產了無興趣;就連號稱國之瑰寶的唐詩宋詞,現在被國人傳誦的,也多半只剩下收錄到中學課本里的那有限幾首;至于漢語表達和漢語寫作的能力,就更是今非昔比了……

  一個有著自己偉大“文統”和“道統”的國度,一個向世界貢獻了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李白、杜甫、曹雪芹等無數杰出人士的國度,會出現今天這種貧瘠、蒼白的局面,個中責任自然是出在我們這些不肖子孫身上——不尊奉自己的歷史和傳統,我們何以能在當代世界發出有力的聲音?不知道自己的過去是從哪里走來的,我們又如何知道自己今后該走向哪里?

  歷史的遺禍,當由今人理性面對歷史的方式來清理和糾正;文明的中興,則該以尊重傳統為重新出發的起點——而在中國,尊重傳統的核心之一,即是尊孔,誠如國學大師錢穆所言:“今者痛定思痛,果欲復興中華文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學傳統,而闡揚孔子生平所最重視之自學與教人精神,實尤為目前當務之急。”為何?因為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圣人。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已有2500年以上的積累,孔子集其大成;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又有2500年以上的演進,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因此,新中國首次公祭孔子,表面上看,只是一種傳統儀式的重現,但在這種儀式的背后,我們不難看出一個民族內部正在悄然復活的對思想先賢、古代文明的那份感情和熱望。

  如果中國能以祭孔為契機,在當代國民心中掀起一股尊崇傳統文化、體認中國思想的熱潮,那何嘗不是民族的幸事?中國以尊奉外來思想為時髦,已達一個多世紀,這給中國帶來了現代化成果的同時,也日益使中國失去思想個性和精神創造力。環視當代中國,在一片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從城市到鄉村,從建筑到衣著,從商業到教育,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無不都在盡力模仿發達國家的模樣,自身的面貌日漸模糊。這時,強調中國自己的思想傳統尤為必要。假若日本的現代化都能保持民族風格,印度的發展尚可留存民族記憶,中國的崛起為何就不能帶著自己輝煌的文明上路?如果連一些新生國家(如美國)都不忘在自己的教育課程中宣揚本國的文化和哲學,那么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為何就不能在自己的大學、中學課堂開設一門《中國思想》或《中國哲學》的基礎課程,以盡早培養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感情?——其實,非不能,而是我們不為也。沒有尊崇傳統的共識,便不會有倡揚傳統的舉措。

  曲阜先行一步,以祭孔表達炎黃子孫接續傳統的心聲,殊為可貴。但祭孔只是復興中華文化的第一步,更多的作為,尚需中央政府倡導,全體國民響應,方能取得明顯的實績。盡管尊孔并非為了復古,重傳統也不能成為拒絕吸收世界先進文明成果的理由,但忘記歷史就是背叛將來——任何民族要想實現新的輝煌,總要從正視自身歷史、感念自身文明開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孔子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F1中國大獎賽
《2046》公映
法國特技飛行隊訪華
網游天堂2新增服務器
2005新浪考研大講堂
國慶出游寶典
“十一”繽紛車世界
全國萬家餐館網友熱評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