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動化解“淮河治污爭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9日 11:59 新京報 | |||||||||
一個2400多人的村子14年因癌癥死亡114人,在這個村子里,一條200米的胡同這幾年就有8人患了癌癥———昨日新華社對淮河的最大支流、沙潁河沿岸的河南省沈丘縣黃孟營的如上慘狀的報道,讓我們再次以沉甸甸的心情關注淮河污染的治理。 淮河污染治理十年,效果究竟如何?目前,在環保部門和水利部門之間正進行著一場爭論。爭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治污到底花了多少錢;二是治污的效果是不是“回到原
治污花了多少錢,一說是600億,對此,一位環保專家說沒有這么多,只有193億,但立即有水利專家批駁道,絕對不止這個數。至于淮河污染的治理效果,新華社此前有消息說,在對淮河的主要污染物COD含量進行監測后,國家環保總局統計為70萬噸,10年降低了約50%,結論是污染在“逐年下降”;而隸屬于水利部的淮河水資源管理局測定2003年排放量123萬噸,結論是“快速反彈”,“接近治理前水平”。 這些都是發表在正式媒體上的消息。針對同一條河流的污染治理,不同的部門得出了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結論。當然,我們相信各自得出的結論或許有各自的理由,而且,敢于公開自己的觀點、間接實現互相監督,這在現代社會也屬于正常現象,但是,畢竟,這樣的結論給公眾傳達的是混亂的信息,對上層下一步的決策提供的也將是無所適從的依據。 但是,公眾想從各方的爭論中得出自己獨立的判斷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目前雙方還沒有把最詳細的材料公布于眾。可以設想,淮河污染治理的開支賬目如果能夠公開,累計數字想必也不會有數百億的“誤差”;而如果對河水采樣的事件、地點及化驗結果也能公開,治污效果如何,也應當不難得出。可是,公眾看到的結論性的東西多,細節性的材料太少。 通過公開詳細材料是化解有爭議結論的一個有效途徑,但也并非惟一途徑。不同的部門或許會辯解,我們的采樣時間、地點不同,監測設備也不同,存在差別是必然的。那么,我們可不可以嘗試成立一個機構,能夠監督環保和水利等相關部門,在進行水質檢測時要求這些部門同時參加,一起完成,檢測信息共享,監測結論共同簽署,當然就避免了出現爭議———即使認為沒有必要成立這樣的監督機構,由國家出面制定一個規則,要求不同部門的工作人員同時到場工作,也應該不是什么難事。 在信息沒有共享的情況下,不同部門出現爭議結論或許是正常的,但讓這些結論一直爭議下去是不正常的。淮河治污或許真的沒有花掉600億,或許只是花了193億,但這些錢花的效果應該怎樣?實際上又是如何? 在某種程度上,人們或許并不特別在意究竟花了多少錢———600億和193億對普通百姓來說都是天文數字———人們在意的是,這條河為什么沒有像人們預期的那樣治理好,接下來能否總結經驗教訓把它治理好。 盡管我們不敢肯定河南的那個村子很多人患上癌癥必然是因為淮河水質,但那里有嚴重的污染是可以肯定的。即便有一天得出結論這些人得癌癥不是完全因為水污染,但這并不是可以對那里的污染情況漠然置之的理由。道理很簡單,是否有人得癌癥不是治理河水污染的標準,也絕對不能等到癌癥患者增加才對水污染予以高度重視。 從這個意義上說,相關部門立即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共同奔赴淮河一線,再打響一場“淮河治污”的大戰役———一方面改善百姓的水環境,一方面也可以得出各方都認可的結論,使原來的爭議隨之化解———這比爭論更重要,更迫切。 □本報評論員艾君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