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與航空公司屢屢沖突說明了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8日 11:57 紅網 | ||||||||
9月25日,由廈門飛往濟南的山東航空公司SC187號航班,延誤3個多小時后服務人員仍然沒有給乘客一個確切說法,面對無限期延誤下去的飛機行程和惡劣的服務,旅客與飛機服務人員發生激烈沖突。(9月26日中國新聞網報道) 近年來,因航班延誤造成旅客與航空公司沖突的消息常常可見,據統計,今年1—8月中旬,僅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就發生31起,其中7月份就發生了13起,且在沖突過程中出現的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選擇航空作為出行方式的旅客越來越多,飛機逐漸由原來的相對“高檔”“奢侈”演變為一種大眾化的交通工具。旅客的增多,相應矛盾的增多本是一種正常的反應,但旅客與航空公司的激烈沖突不斷加劇,其中所透露出的信息就不容忽視了。 首先,乘客維權意識在提高。作為消費者,乘客不再一味地無條件地聽從于航空公司,當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主動維權的意識明顯提高,這也是整個社會法制意識增強的一個體現。 其次,航空公司的服務亟待進一步提高。從數起發生沖突的事件來看,乘客最初的不滿大都源于在已經出現航班延誤的情況下,聽不到航空公司方面的明確聲音,延誤原因不清楚,可能的起飛時間不清楚,航空公司的補救措施也不清楚,乘客得不到準確的信息和妥善安排,甚至只是被要求呆在候機廳內漫無目標地等待。9月13日,東航的MU7506號航班(福州-南京)因“機械故障”延誤 13小時后,近200名乘客盡管拿到了補償金,卻依然非常不滿于航空公司的“不道歉”,(9月15日《中國消費者報》報道)充分說明很多時候,乘客更看重的是航空公司的服務態度。 第三,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位。目前,出現航班延誤后,航空公司主要是按照《民航總局關于國內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延誤給予旅客經濟補償的指導意見》進行補償,但事實上,指導意見只是個原則性意見,各大航空公司普遍缺乏相應的補償細則,致使在發生延班事情之后,航空公司與旅客成為了利益沖突的直接兩方,因此在具體的補償金額上常常很難談得攏,客觀上更不利于航班延誤的及時解決。7月中旬,曾傳出航空“三大巨頭”欲制定航班延誤統一補償標準的傳聞,卻最終不了了之。在目前相關法規缺位的情況下,9月24日新華網一則消息說:日前,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首次進駐機場,直接為消費者解決各種航空消費糾紛,倒不失為一個值得借鑒的好辦法。 造成航班延誤的因素很多,可能是天氣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也可能是出現航空管制、航路封閉的原因,既可能是航空公司的原因,也可能是乘客自身的原因。出現了延誤,一味指責航空公司是不正確的,但航空公司應第一時間告知旅客真實原因,充分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顯然是很重要的。 “十一”將至,各大航空公司又將迎來一次客流高峰,但愿不再聽到旅客“占機”、“罷乘”等消息。從長遠來看,國內民航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大航空公司唯有切實糾正重經濟效益輕服務質量的傾向,提高報務水平,真正“以人為本”,才能更好地滿足旅客的需要,建立良性循環的航空市場體系。 (作者:劉楚漢)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