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守望只是道德訴求 制度創新才是解決之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4日 10:19 北京晨報 | |
“郎顧公案”總結之三 很多人認為,“郎顧公案”接近尾聲的主要標志是國資委最近出臺了一系列“堵漏兒”措施,監督國企產權轉讓這一核心問題。 那些義憤于國資流失的人似乎滿意了,因為,國資委終于說話了。不在其位,不謀 其政,只有國資委出面后,人們才覺得真正的“道德裁判”出現了。在公眾心目中,國資委就是政府,政府就是這個“裁判”。實際上,這有點兒苛求國資委這樣一個機構。國資委成立時,其職能就是代表公眾的利益對國有資產進行管理的一個特設機構,其定位是行使國有資產股東的職權。不過,從“郎顧公案”中國資委的表現來看,它的位置感還不是很出色。 國資委管什么?是管企業還是管資產? 面對郎咸平質疑國資流失,國資委的官員給了這樣的提法:“海爾、TCL、科龍都不是由國資委直接監管的企業,我們并不清楚他們具體的改制方案……” 當然,這三家企業改制問題都是在國資委成立前留下的“后遺癥”,但這些企業里面照樣有國有資產存在。國資委目前主要監管196家大型國有企業,對于其他國有資產,市場渴望它也能拿出一個制度化的解決之道。 國資委成立之初,國務院告誡:“要謹防成為企業的婆婆加老板,擺正出資人的位置,當好股東。”從目前的實踐來看,國資委除了加快旗下的大型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外,也在做一些大膽的探索,如國企老總年薪制、股權制、境外聘高管等等。 上述動作是一個單向漸進的過程,其做法沒有錯誤;但與此并行的還有一個過程,那就是國資流失的速度并不等人,這確實是國資委不能忽視的問題。 經濟學家公認,評價國資委的指標有兩個:一個是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另一個是有沒有把國有資產用到效率很高的地方。兩個指標考核依據應該是國有資產經營預算,最終要體現為國有資產的紅利。 國資流失或者經營不善、不能實現保值增值,這一切讓國資委的制度創新任務緊迫而艱巨。 “郎顧公案”讓人們再度把希望的目光投向國資委,等待它在短期內為國企產權改革提供一套制度上的真正解決之道。 裴瑩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