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復興門地鐵換乘難看公共交通的缺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2日 11:56 新京報 | |
在復興門地鐵站,從一線換乘環線要走將近1公里路。再加上通道內路況不適合行走,使得老年人在換乘通道內行走困難。乘客認為換乘太擁擠,老年人和殘疾人走著很吃力。(9月18日北京電視臺《首都經濟報道》) 的確,在通道里,筆者時常看到穿著高跟鞋的女士小心翼翼,為了美麗付出著失態的代價。像筆者這種習慣于穿布鞋者,也常因通道的路況而害怕跌跤出洋相。正常人如此, 更甭說老年人或殘疾人了。事實上,對他們而言,不要說從環線換一線,就算是進入北京市區各個地鐵站,也已是奇跡了。在北京,有誰見過公共汽車上有推著輪椅的老年人、殘疾人乘坐?這些人連公共汽車都上不了,換乘地鐵就更加困難了。 甚至于出租車也是如此。北京出租車很難搭乘依靠輪椅代步的老年人和殘疾人,因為即使人可以坐到車里,可輪椅就無法放置了。如果放到汽車的后備廂里,則后備廂的蓋子就無法蓋上,而如此行駛又會招致交通警察的處罰。如此一來,出租車對使用輪椅者就望而卻步。 恐怕沒有人會在公共交通應該使社會里凡是具有出行能力者,都能接受其服務這個層面上有什么歧義,可現實卻給了我們一個很難堪的寫照。就時下北京的情況看,公共交通的確讓包括使用輪椅者在內的社會群體很難使用,使得公共交通中的公共服務范圍受到了限制;把輪椅使用者排除在公共交通使用權外面,進而使得公共交通的公共性質發生了扭曲;如果考慮到復興門地鐵站換乘通道不便行走的路狀,則是給更廣泛的乘客帶來了不便。 在發達國家,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其實很簡單,那里的公共汽車站臺與公共汽車門的高度是一致的,使得使用輪椅者很容易憑借自己的力量上下車;在所有公共場所,都有無障礙通道。 何以如此?因為假如建設者沒有考慮到使用輪椅者的需要,而忽略了無障礙設施的設置,很可能就會由于剝奪了這部分人的出行權利而受到起訴。換句話說,法律保護所有具備出行能力者的出行權利。 實際上,在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中,在諸如復興門地鐵換乘難,乃至公共交通不便部分老年人和殘疾人使用這種事上,也不是無法可依。如果依據殘疾人保護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也必須保障這些群體的出行權利。 盡管這樣,我也不主張隨便什么事都對簿公堂的泛訴訟。而只想說,從社會發展方面說,物質文明程度的提高必將伴之以精神文明狀況的改善,在公共交通方面,也就必然是受惠人群的擴大和以人為本精神的普惠。不管是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追求,還是人文奧運的口號,或者是為北京辦實事的政策標準,如果包括輪椅使用者在內的一些人群被排斥在公共交通服務對象之外,再怎么說距離公共服務的內在界定與公眾要求,也還是有著一定的不足。 其實,北京一些公共場所已經規定新建、改建過程中必須有無障礙設施。那么,公共交通什么時候才能被納入到這個框架之中呢? □何必(北京市民)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