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強:郎咸平現象的反思--經濟現象的哲學思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0日 18:53 新浪財經 | |
韓強/文 朗咸平現象給內地學術界一個震動。這個震動不僅在經濟界,而且是對整個學術界的震動。《北京晨報》指出,左大培等10教授發表聲明、42名南京地區的海派學者舉行了“國企產權改革研討會”,集體聲援郎咸平。“中國的產權改革該向何處去,這是一個涉及每一個中國人切身利益的大命題,經濟學界因此產生了激烈的爭論。”這說明“郎咸平現象” 的發生不是偶然的。第一,早在“郎顧之爭”以前,就有學者對向國有企業領導人出售企業產權這樣的“私有化”表示疑問。8年以前,林毅夫就提出過相同的觀點,卻被封殺了。2004年7月9日至8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邵道生在《人民網》的專欄上,從河南長葛市發電廠長梁佰嶺在企業改制中暗箱操作,“將價值1.2億的國有企業以1500萬元買下”的實例出發,連續發表7篇文章。系統的批評了主流經學家的“代價論”、“靚女先嫁論”、“冰棍論”、“爛蘋果論”和“社會財富向精英傾斜論”……,嚴肅地指出,不能“犧牲3000萬老工人的利益”。邵道生的一些文章被《上海證券報》等刊物轉載,引起各方關注。有網友指出:“三千萬老工人曾經是共和國建設的主力,他們已經把青春送給了祖國。在低收入低消費的年代,他們以對黨的熱愛和對祖國的忠誠,和全國人民一起艱苦奮斗,在黨的教育下,不計報酬只講奉獻。”只要你能尊重歷史,“3000萬老工人”所處的歷史時期是國民經濟高積累時期,他們工資低,福利低,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他們為共和國的強大作出了最為無私的貢獻,這就是我對這一代人的評價。的確,在如今相當一部分國企中存在生產效率低,冗員多,生產發展不快等問題,但是,這筆“帳”能記到“3000萬老工人”的頭上嗎?絕不應該,因為這是體制所為,是管理者所為。若硬要算這筆“帳”的話,就應該將帳算到體制和管理者的頭上去。 一些經濟學家鼓吹“代價論”下的利益重新調整、分配,卻是將一個階層的利益“重新調整”、“重新分配”到另一個階層,甚至是要求將多數人階層的利益“重新調整”、“重新分配”到少數人階層的身上去,說白了,就是“犧牲3000萬老工人的利益”,“代價論”是喪失了社會公正和社會良心的“劫貧濟富”的偽理論。 我們還注意到,某些經濟學家提出要善待企業家。我們當然要善待企業家,特別是對有貢獻的企業家給予充分的肯定。但我們同時認為,企業家更應該善工人、農民,保證勞動者的合法權利。如果企業中沒有大量的勞動者,企業家就成了光桿司令。現在一些地方的所謂“民工荒”,已經說明勞動者要求提高待遇的呼聲。因此,企業家是人,不是是神。某些經濟學家神化企業家,是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不少經濟學家在上大學時都學過哲學基本原理,奉勸這些經濟學家再打開書看一看,人民群眾與杰出人物的關系。 第二,左大培、程恩富10位學者以及南京地區42位學者體現了中國學者的社會責任感,正義感。從中國現代化的角度看,廣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意味著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價值觀。中國傳統觀念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觀念必須破除。朗咸平從分析上市公司入手,要求廣大投資者的知情權、發言權、監督權,是有意義的。 第三,人民是國有資產的主人,國有企業包括國有控股公司的領導和高管人員都是人民的雇員,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所有工作人員也都是人民的雇員。我認為,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是清產核資,摸清家底,而不是忙于幾家大企業的整體上市。當前的大型國企主要任務是加強現代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充分發揮造血功能,而不應該急于到股市籌資。利用非流通股的低成本溢價發行流通股,上市公司收購集團公司的關聯交易,創造所謂的“世界第三”(而且沒有詳細論證),這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數量擴張不等于質量提高,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過程,急于求成反而會欲速不達。大型國企應該發揮自身造血的模范作用。某集團的下屬公司在股市二級市場上大量買賣股票,最近又準備出資30億參股建設銀行,作為發起人之一。這樣有錢的公司卻又要搞二百多億的增發新股,這不僅給當前的證券市場帶來了壓力,而且對自身形象也不光彩。艱苦奮斗的大慶鐵人精神是社會主義時代大型國企的榜樣,企業應該從內部挖掘潛力,調動已有的資源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減輕人民的負擔,減輕證券市場的負擔,才能真正樹立大型國企的主力軍形象。 我建議大型企業上市之前,由國家審計委進行全面審計,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報告結果。對于那些在二級市場上大量買賣股票或大量買國債的公司不要再發行股票。有錢應該放在主業經營上,一方面在市場買股票、買國債,另一方面又要發行股票,這是自相矛盾的。 第四,有報刊發表文章《國資流失罪不在民企》,這是過于敏感,因為客觀事實告訴我們,很多民營企業是自身發展起來的,是自身財富積累的結果。只有少數民企與國企進行產權交易,發生問題的更是少數。廣大人民群眾是要求追究賣者的責任,這個道理很簡單,你不賣,人家怎么能買得到?為什么會賤賣?為什么會出現自賣自買?是不是在某些經濟學家的折價出售輿論下,失去了反復思考的能力?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賤賣國有資產只是流失的一種途徑。國有資產流失途徑很多,國務院派駐國有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李士忠說,“從任國務院稽查特派員到派駐國有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使我最為震驚也是感受最深的,就是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 當前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流失的原因和表現大致有以下10個方面: 一是政府干預,強行向企業攤派和擔保。 二是缺乏科學論證,造成決策失誤。 三是大辦三產,進行關聯交易,轉移利潤,使國有資產流向集體和個人。 四是利用改制、重組,轉移資產和利潤。 五是利用職權徇私舞弊,為配偶、子女謀私。 六是被外商特別是假冒外商套取資金。 八是私設小金庫、賬外賬,吃喝玩樂,揮霍浪費。 九是貪小利,吃大虧,有些企業違規拆借。 十是管理混亂,缺乏責任心。(《國務院派駐國企監事會主席:國有資產嚴重流失讓我震驚》《中國經濟時》2001年6月5日) 所以大多數群眾是要追究管理的責任,而不是針對民企。說得明白點,就算是國有資產被賤賣,人民群眾也是問:誰賣的,為什么賣?就好象主人問保姆,你為什么不經過我同意,就把我的東西賣了,賣了多少錢? 第五,經濟學成為走下神壇的經濟學,那些張口閉口什么定律,什么產權的經濟學家受質疑,一些經濟學明星,已經失去往日的光彩。2004年4月12日程恩富教授在《中國經濟學的重建與改革流派》一文中指出: 經濟學在方法變革層面,簡單照搬西方經濟學的范疇和理論,缺乏創新精神。改革陳舊的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需要進行方法論的拓展,其中包括科學地借鑒國外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理論模型。但現有的某些中國理論經濟學作品“食洋不化”,以為西方經濟學講的觀點都是真理,用的方法都是科學的,以致在分析方法、范疇體系和理論框架上作單純的模仿,甚至認為只要在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教科書中添加一些中國經濟案例或實證資料,即為改革成功的現代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這種“短平快式改革”的思潮比較時髦,操作起來也省力,迎合了出書快和出名快的市場價值觀。可是,這終究不是嚴謹的思想和學術創新。 我們注意到某些經濟學家的所謂“產權變革”依據的是科斯理論,但是卻沒有注意到:西方的一些尊重客觀事實的經濟學家,從企業的生產實踐中得出了生產力是企業存在的決定性因素的看法。同時,我們看到在實踐過程中,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變化,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必然會相應變化,而這是交易成本不能解釋的。科斯也不得不修正了自己片面的觀點,承認交易成本不是決定制度結構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說即使在西方經濟學中,科思理論也不是唯一權威。 第六,縱觀近百年的世界經濟,在歐美國家中,國有(包括國有控股公司)、民營都是并存的,特別是1929年之后形成了一批國有控股公司。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之前,歐洲絕大多數企業是私人企業,1929年經濟危機,一些私人銀行和企業大批倒閉,無法繼續經營,使國家直接介入,形成了強大國有資產。1932~1937年美國的國家投資就超過了私人投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以軍工企業為主的大量企業由國家掌握,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國家在國民財富中的份額占27%。可以說國有化挽救了經濟危機,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盡管美國在50年代后大量出售國有資產,英國在80年代進行私有化,但是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國資產。我們注意到:2002年10月30日本出臺的由經濟財政兼金融大臣竹中平藏主持制定的《反通貨緊縮綜合對策》就透露出,日本銀行業面臨大的整改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或程度的問題,日本銀行業正面臨著新的挑戰。銀行隨時都有可能被國有化或部分國有化。 由此可見,國有、民營并不是對立的概念,在現代國家中,二者是并存的,既存在國有化挽救危機,也存在國有資產的民營化。俄羅斯的急劇私有化使國家失去了大量資源,國防費用短缺,核潛艇的沉沒不是偶然的。 因此,在現代國家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都是并存的。國內某些經濟學家一味宣揚民營化,認為賣國有資產就是產權改革,就是大方向,是片面的,形而上學的。所以無論從近百年的世界經濟史和中國的國情來看,國有(國有控股公司)和民營并存是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兩個堅持”,不僅總結了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成果,而且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路線,也是與世界現代經濟發展過程相吻合的,是科學的發展觀。 第七,經濟界的大討論使科學發展觀深入人心。社會要全面發展,社會發展要求各門學科全面發展,經濟學一花獨發的局面將被打破。真正的經學家必須具有哲學、歷史學、社會各方面的基本知識。各門學科都是交叉發展的。因此,對上述觀點,我將寫文章進行詳細說明。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