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許亦然
自9月開學以來,安徽黃山市物價局價格舉報中心舉報電話接到不少家長關于教育亂收費的投訴。讓執法人員頭疼的是,很多學生家長投訴時不敢留電話、姓名等聯系方式,甚至不敢到學校領取物價部門追回的多收款項。(據9月14日新華社消息) 一方面對亂收費恨之入骨,另一方面卻“自愿”交納;一方面積極舉報,另一方面卻不敢領取被追回的多收
費用。家長們如此敢說怕為,恰恰在怕報復的表象下,揭示了目前教育“本位意識”的問題實質。實事求是地講,以“教育是一個體現社會公平的最重要的部門;教育是為了讓每個人享有受教育權……”為精神實質的“教育為本”方針,在一些諸如產業化、效益化噪音的影響下,內容與實質都已悄然改變。將“教育為本”片面理解為“教育為主,教育為大”的思想已然客觀存在,并在一些教育部門和機構發展成為類似“官本位”的“本位意識”。而當產業化、效益化的教育徹底背棄“公平、公益”的精神,帶著高人一等的“本位意識”凌駕于民眾之上時,形式上存在的“教育為本”卻讓家長們不得不“服”;畢竟教育為本嘛,孩子的學習是重要的,還是認了吧。殊不知,如此想法只能助長教育“本位”的氣焰,于是乎,舉報后卻不敢拿退款之類的怪現象便出現了。如何打破自身的本位意識,還公眾一個公平、公益的教育,同時也使當前教育走出“進則受阻,退則無利”的怪圈,是現階段教育部門的當務之急。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