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倚海洋戰略 破解能源困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5日 11:47 新快報 | |||||||||
在我看來,不論在中國發展初期如何走火電之路,發展到現在又如何強調走核電之路,最終的出路還必須整合到海洋上來。只有海洋戰略才是中國能源發展的長遠戰略。 這一周的海洋新聞大都是臺風新聞,9月7日大西洋的“弗朗西斯”颶風橫掃美國東南部沿海后,太平洋的“桑達”臺風也把日本的北海道搞了個人仰馬翻。還未等人們清醒過來,“海馬”就到了,這次是沖著中國海岸來的,臺灣擋第一波,大陸的福建浙江省擋第二
廣州市的分片停電,讓百姓著實感受了一番能源危機的滋味,從而為國防科工委公布的核能發展“遠景規劃”提供了“可讀性”背景。該規劃預言,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600萬千瓦,要建成27個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這意味著今后15年每年有兩到三臺核電機組開工建設,相當于一到兩個大亞灣核電站。 中國的核電到2001年,其發電量只占全國總發電量的1.4%,即不超過200萬千瓦。而發達國家平均達到16%。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核電能源發展空間無疑是很大的。有關媒體引用專家的觀點認為,發展核電也的確是實現中國能源多樣化的現實選擇。 然而,有點閱歷廣度的人似乎還在思考另外一些問題。中國的能源戰略的多樣化是否就是發展核能?在我看來,不論在中國發展初期如何走火電之路,發展到現在又如何強調走核電之路,最終的出路還必須整合到海洋上來。只有海洋戰略才是中國能源發展的長遠戰略。 首先中國的能源危機不是中國局部的,而是世界性的。美國為什么打伊拉克?當今世界,如果發生國與國、國與地區之間的戰爭的話,那一定是能源和資源的爭奪戰。 其次中國的能源危機也不只是缺煤缺電,更大缺額的是石油。而就世界可探明的儲量而言,海洋石油仍占了世界石油總量的一半以上,即使是中東地區這些在沙漠里的石油,也得靠海上力量得到。前不久能源部門為解“馬六甲困局”而透露“克拉地峽”方案和“中緬輸油管線”方案,也就是如何安全地得到中東石油的方案。 再次,海洋能源也不只是石油這些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現代科技已經證明并逐步進入產業化的有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海洋風能、鹽能,還有海洋生物能等等,有些發達國家已建大規模的波浪能、潮汐能發電站,海洋風能在我國也開始了。這些能源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清潔能源。一次投入永久受益。從安全系數來說,海洋能的利用較接近自然生態,比較分散,不會形成集中的高價值的攻擊目標,在戰爭環境下,不會被首選攻擊。而我們今天頗受青睞的石油天然氣能、核能,由于市場的牽引,都越來越向發達的沿海地區集中,越來越往人多的地方集中,也都是高價值的攻擊目標,沒有強大的海上防衛力量,到時候就會出現重大的國家利益問題。 就如同我們曾經為煤電的過量發展擔心資源與環境一樣,我們也要為核電的過量發展和過集中發展捏一把汗。而發展海上力量,開發海洋能源,外可以解危局,內可以保平安。能源專家的目光是否還可放遠一點呢? 徐海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