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廣東現象” 人大應擔當更多責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5日 09:24 南方都市報 | ||||||||||
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經50周年,地方人大設立常委會也已經25周年。在這個有意義的年份里,中央和各地陸續隆重舉行紀念大會和座談會,以此向人大制度表達政治尊重和敬意。同時也表明,在建設一個偉大國家的新起點上,繼續堅持、發展和完善人大制度,是我們最重要的政治共識之一。在這樣的良好契機下,各級人大認真檢視和加強自身建設,應當成為整個紀念活動的實質性內容。
在這個方面,廣東有許多值得自豪之處。二十多年來,廣東不僅迅速發展成為中國的經濟大省之一,而且在以人大制度為核心的民主政治建設方面,也有許多重要的進步和創新。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盧鐘鶴最近接受記者采訪的談話,以及前不久召開的“人大制度50周年座談會”,都使我們再次感受到人大制度建設中的“廣東現象”。回顧起來,關于重大事項須經人大常委會討論決定的規定;人大財經委與省財政廳聯網,對政府的財政開支實時監督;在環保、路橋收費等重要問題上高質量的代表質詢;以及在人事監督、司法監督等方面頗有成效的工作等等,確實反映了廣東省人大在立法實踐和執法監督諸方面的可貴探索和經驗。 由廣東而全國,我們還可以發現許多類似的制度建設的經驗。因此而有一些歡慶的表達,自然是可以的,但是決不要過多地停留于賦詩作文,潑墨揮毫、歌舞節目之類上。因為這些輕飄飄的方式實不足以承載和表現制度進步背后那些極為艱苦的努力。傳統上,中國人重視“五十而知天命”的個人修養境界。制度的壽命當然不同于個人,但從政治學上說,足夠長的延續時間也是制度的合法性來源之一。因此有理由期望,以其半個世紀的發展為基礎,各級人大將以制度性的努力,有智慧有創造地詮釋中國民主政治的前景。然而,在一個全球化變革的時代,這種努力必定會充滿艱難和沉重。 全球化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政治和經濟的關系重新組合并日益緊密。它意味著,先埋頭搞好經濟發展,再從容推進民主法制建設的思路,雖然有道理,也有若干歷史經驗支撐,但是卻日益缺乏足夠我們“慢慢來”的充裕時間。“廣東人大現象”如果是一種經驗,那么它的價值在于證明,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以極大的努力推進民主法制的建設。這是國家發展的兩個輪子,缺了哪一個都走不動。而從國內的情況來看,我們已經在總體上跨過了簡單的“改革”與“保守”二元劃分的階段。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隨著改革和發展而來的種種利益分化,需要有新的表達渠道和整合機制。大量的社會問題固然需要通過進一步的改革,特別是經濟體制上的改革才能最終解決,但是,僅僅以經濟效率為指向的改革,往往在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之前,先惡化了問題,反過來也惡化改革的環境。在這樣的復雜條件下,社會共識與社會團結比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要做到這一點,沒有基于權利公平基礎上的民主平臺和法制保障是不可能的。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人大制度的建設,需要努力的方面還很多。就最重要的方面來說,加強人大代表選舉的競爭性和公平性,不斷健全反映民意的渠道,是最基礎的一項工作。與此同時,在省級與以下的基層人大中,適當壓縮規模,加快專職化的進程,應該看做是提高人大各項工作的專業水平與效率的重要途徑。毫無疑問,人大的基本職能之一是監督政府的運行,在腐敗現象尚未從根本上扭轉的情況下,各級人大需要在這方面繼續加大力度。其中,加強預算監督和財政監督,又是特別需要推進的工作。這樣看來,各級人大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還需要對整個民主法制的發展,有更大的擔當。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