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人求學”的悲鳴只有感動聽得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4日 12:05 中國經濟時報 | ||||||||||
-伍里川 夏文娟放棄了“嫁人承諾”,這不是一種不義。 總是習慣于把“炒作”這個詞,套到各種我們所不了解真相的事物的身上,總是以為每個表現方式接近的事物具有相似的性質,這就是在不久前,考上南京工程學院后做出“
正是處于這一環境,“夏文娟嫁人求學”被相當范圍內的輿論毫不客氣地拴到一條繩索上,這條繩索上已經有了很多事件,嫁人求留學、賣身求學和直截了當想通過傍大款、靠富婆求得某個重大目標的實現……這一類新聞被許多人不由分說地當作一種參照:因為這類事件是一類的,所以夏文娟也必是這一類的,不會有更好的解釋,我的身邊就有人對這件事發表類似的看法——大部分批評者在目標上基本達成了一致,不是成為堅守“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衛道士,就打不著邊際的空靶。 夏文娟不需要這些,這個父母雙亡,與繼母相依為命的姑娘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幫助。來自社會上的壓力她肯定感覺到了,但是,對一筆沉重的學費的期盼可以使她想繞過很多人間倫理的羈絆,本來,她甚至想放棄學業去打工,但這一念頭遭到了繼母的嚴斥,這是一位偉大的貧苦家庭的母親。 夏文娟的這種期盼不會落空,是基于一種樸素的社會倫理分析,這和倫理的羈絆是鮮明的對立。“經過本報爭取,夏文娟已被列入由本報與吉林省南菱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和華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聯合發起的‘圓你大學夢’——大學生扶困活動名單,今日,夏文娟將來長春參加捐贈儀式。在本次活動中,她將一次性得到5000元人民幣的捐助。”據8月24日《城市晚報》報道 而據9月12日《江南時報》報道,夏文娟12日來南京圓夢。夏文娟告訴該報記者,社會上很多好心人向她伸出了援手,目前,第一學期的學費已有著落。當記者再次提到“嫁人求學”一事時,她說她已徹底沒有了這個想法。 這很可能授人以柄:炒作成功,立馬改口。但我知道,這又是一種更狹隘的強詞,自始至終,夏文娟的最終目的都只是上大學,而不是嫁人。我相信絕大多數捐助者也不會把娶夏文娟當作捐助的條件。《城市晚報》8月25日報道說,市民劉先生代表妻子來到報社,給夏文娟送來5000元錢。劉先生說,他的妻子看到關于夏文娟的報道后,感動得哭了。 是的,感動,這才是“夏文娟事件”中的關鍵詞,感動,并且為了感動,接濟困頓中的同胞,“引渡”為了一個夢無奈到想毀掉一個愛情夢的少女,以讓我們從物質上而言共處著的這個世界,真正成為被感動的力量所調度的有情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別人的命運”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單元的困窘被關注出無限的“吸引力”,消除狹隘,遠離冷漠,榮辱與共。這不應該是一個遙遠的夢想,這也不會是難以企及的目標。夏文娟帶著社會的體溫走進夢想中的校園,這比什么猜測和旁觀都有說服力。 在我看來,夏文娟的遭遇有別于單純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她始終面對的是一個觀念多元、傾向多元的人文環境,而且在求學的過程中,一些庸俗“嫁人求”做法已經造成了不好的社會影響,這種影響為她爭取目標的實現設置了不小的障礙。仿佛是一夜之間,夏文娟被動地承擔起打破“強詞氛圍”的意外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嫁人承諾”的放棄并非是一種不義,相反,這代表著她個人目標的成熟化,和社會道義環境寬容度的增加,那就是,感動真正成為一種人性的召喚——誰能否認,最后,她的夢想就是我們的夢想?對她的牽掛溶化了多少堅冰?這種放棄,正是我們的期望?——在感動穿越的空間,社會不再是一個無謂的混沌體,而是經脈相連的人的空間,沒有貧富的差別,沒有城鄉的差別。 “嫁人求學”的悲鳴只有感動聽得見。 溫情社會的奠基只有感動看得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