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之辯:治病與救命可否兼得?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3日 14:29 《財經時報》 | ||||||||||
這個“東風”或許就是股市進一步跌至適當的點位,屆時,管理層是否會趁跌無可跌而一舉解決股市“全流通”歷史性難題? 鄧妍
按照中國股市十余年形成的慣例,如果發生持續下跌,上至中央政府,下至證券市場的主管部門,必千方百計試圖以政策“托市”、“救市”。但這套習俗,在2004年似乎仍未“踐約”。9月9日,上證指數跌破1300點,并在本月迄今為止的短短8個交易日里,四次創下5年來的新低。 9月5日,中國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謝庚一行在深交所與部分券商負責人座談,分析當前股票市場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會議紀要很快在券商內部廣泛傳閱。 《財經時報》從兩家以上的券商手中獲得了相同內容的紀要,紀要顯示,謝庚在座談會上首先提出:針對當前股市狀況,是先“救命”,還是先“治病”?這一話題反響激烈。 有券商直言,這樣的會議本不想參加,無甚意義。在他們看來,市場持續下跌原因多種:上市公司掩蓋業績、不給投資者回報,傷透了投資者的心。 例如,四川長虹一臺過時的電腦評估價值竟達2萬元,原因是購買時就花了這么多錢;賬面資產明顯被嚴重高估,股價跌破凈資產,自然在情理之中。再如寶鋼股份,再融資方案遭市場質疑,亦說明很重要的一點——藍籌概念公司也只講籌資,不談分紅。 券商的言論還直指多年來的證券監管政策,稱監管目標是“到處泄氣”。更甚者,一券商抱怨道,銀行用客戶的錢負債經營,保險用客戶的錢投資,就是天經地義,而券商用客戶的錢投資,怎就被稱為“挪用”? 通過會議紀要,并未見到謝庚對上述發言的反應。但是,“證監會不再搞托市、救市,大家關心的先救命還是先治病的問題,(我看)還是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言辭,清楚地體現在謝的總結講話中。 盡管謝庚事后對“證監會不再搞托市、救市”的言論予以否認,這番總結仍被市場人士認為是導致9月9日上證指數跌破1300點的直接動因。 1300點是眾多機構投資者的重要心理關口。在他們的持倉中,股票成本普遍在1600~1650點一帶,跌破1300點就意味著虧損超過20%。這是一般投資者承受的極限。 更重要的是,目前市場幾乎惟一的支撐力量——基金也將失去“重心”,面臨“后院起火”的困境。目前,基金普遍凈值損失達5%,較一般股民更強調嚴格止損的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如果看到凈值繼續下跌,勢必大規模贖回基金,從而迫使基金管理公司拋售股票。一旦發生基金集中拋售的“羊群效應”,基金管理公司恐怕離倒閉就不遠了。 市場近期流傳證監會已擬訂一套“救市政策”,主體方案已于8月27日以“加急”字樣上報國務院。內容大致為允許各商業銀行發起設立證券投資基金,且可投資A股市場及債券市場;對證券交易印花稅實行單向征收;適時出臺對證券公司金融創新辦法。 對證券市場稍有認識的人士,不難看出上述說法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即便推出,也只會讓引發股指的短期反彈,權且休養生息一段而已。 那么,中國股市到底該走向何方? 早在1994年,當中國股市跌至300余點時,市場上曾有過建議——趁此股票價值顯露而市場跌無可跌之時,將歷史遺留問題一舉解決,包括實現國有股、法人股與流通股的同股同權、同股同利、同股同價——即全流通,從而重塑股市的定價機制。 但是,由于中國股市尚未得到正式的身份——還在試點階段,加之中央高層對國有資產流失和國有經濟主體地位的擔憂,這一“極具建設性的提議”并未引起管理者重視,亦有人認為“坐失了一次良機”。 如今,這個機會似乎又來了。這不僅表現為中國股市再次出現過度下跌,更關鍵的是,中國股市解決歷史難題的市場環境遠非當年可比。至少,股市的法律地位早已獲得確立,國有經濟“有進有退”的戰略性挑戰成為大政方針;況且市場已經充分意識到,股權分置是阻止中國股市健康發展最大障礙。 似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或許就是股市進一步跌至適當的點位。屆時,管理層是否會趁股市跌無可跌而一舉解決股市“全流通”這一歷史性難題? 如果當真這樣,“救命”與“治病”恐怕真的可以“兼得”了。可以肯定,這將是中國股市最后一個歷史性的大底。 【版權聲明】本文為《財經時報》授權刊登之作品,其他網站不得轉載本文全部或部分內容,除非經和訊網-《財經時報》授權許可。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