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與效率”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3日 13:42 《中國經濟周刊》雜志 | ||||||||||
教育資源的運作效率問題遠沒有得到關注,公共教育經費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是造成我國教育困境很重要的方面。要改變目前的教育現狀,應該把教育的選擇、管理權力交回給社會、國民和市場。 ★文/信力建
所有的經濟問題都源自稀缺性,教育問題也是如此。眾所周知,我國教育經費不足,不能供每個人讀書,尤其是上大學,怎么解決呢?只有通過考試這種類似于抓鬮的辦法,抓到的人才有資格使用。而納稅人上繳的財政經費也只是為少數人創造了價值。 義務教育之所以叫“義務”,主要因為由國家支付經費,與經營者是誰無關。上個世紀末,我國曾計劃對教育經費的投入要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4%,事實上,這個比例不見增長,反而減少了,很多在中間環節已流失,比如辦公費、人頭費、財政、無效的基建投入、效率低下的行政運作等。 而在非義務教育方面,政府涉足過多,沒有制訂出適當的更完善的激勵政策鼓勵民間投資。這一切源自什么? 在中國,辦學效率問題,即教育資源的運作效率問題遠沒有得到關注,公共教育經費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是造成目前中國教育困境的很重要的方面。政府有限的財力當然應該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這一過程中取得整體價值的平衡,并且盡量做到最優。假如只是一味強調取之于甲民、用之于乙民,國民承擔的義務和發展的權益不能均等,就需要動用強大的行政力量,成本會加倍增大。這種成本大于收益的事情,主要因為公共資源的調配機能失當、失靈。 市場抉擇有一個規律,誰愿意投入、誰付出最多,對這個物品就最珍惜,這一選擇過程也就最有效,這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原理。怎么理解這層意思呢?舉個例子,就說大學吧,大學是什么?大學即“大思”,學習大的思想并達到思想的傳播。這是大學的首要任務。學校不需要把學生的宿舍管理、生活管理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為大多數大學生已經達到或者超過了十八歲,在生活上已經有能力自立自主。推而廣之,學校是國家的一個元素,我們首先應該把學校看成一個獨立的事物,以法律來規范、界定各自的權利、責任和義務;我們更應該把教育尤其是非義務教育階段看成一種投入,看成是一種自發性的消費,讓有能力并且愿意承擔的人去投入,同時享受收益。 市場經濟是選擇經濟,消費者是分層次的,市場也是分層分類的,我們應該提前為這個層次的區分做好準備。歷史上,我國整套教育設計的出發點是為了選拔官吏,現在我國整套教育設計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對個人而言,也是將來能出人頭地,過上好日子。可以說,教育的意義已由政治轉為經濟的或社會的因素,所以,教育的改革、轉軌也應該從這個環節開始。 在國家財力還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在非義務教育階段,誰接受教育就應該由誰考慮支付教育費用。政府能做的,一方面,是向個人提供適當的激勵,比如就學補貼、貸款、拓寬就業渠道等政策支持,以代替向學校投入大量的辦學經費;另一方面,我們的居民存款已達11萬億,這些儲蓄存款在銀行里呆著無論怎么趕都不肯出來,要不就跑到國外去了。因此,政府應該制訂適當的激勵政策,把這些居民儲蓄存款引出來,投資于教育、教育供給和教育消費。這些都有待體制和觀念的轉變。 透過正本清源的經濟角度分析,可以找到長期以來困擾中國教育的源頭。應該說,矛盾根源主要集中在資源的供給不足對體制和觀念的鉗制性影響,它直接造成了社會的選擇面狹窄,限制了教育的投資、經營和發展。 因此,要改變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我們應該把教育的選擇、管理權力交回給社會、國民和市場。只要充分放開教育,讓社會參與辦學,何愁我們的教育之花不能永久綻放呢! (作者為信孚教育集團總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