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時代終結的公眾輿論是締造大同世界第一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0日 19:01 《商務周刊》雜志 | ||||||||||
文/布拉德福德·德隆 一季又一季,美國的宏觀經濟信息都說明了同樣的問題:國內生產總值每年3%的持續增長,遠不足以提升美國的就業水平。就算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4%,靠它來增加美國成年人的就業比例也還是杯水車薪。克林頓執政初期,美國潛在勞動生產率每年增長1.2%,20世紀90年代繁榮后期上升到2%到2.5%,現在則進一步攀升:把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勢頭控制在
生產率快速增長到底能持續多久,人們眾說紛紜。樂觀者指出,信息技術之后的生物科技即將騰飛,其后的納米技術也已經初露端倪。如果生產率的上升勢頭得以延續,將打開令人嘆為觀止的發展空間:50年后,美國普普通通的全職勞動者每年不僅能掙4萬美元,而且這4萬美元還相當于今天16萬美元的收入。 如果說美國只是世界經濟的一極,鄧小平南巡后開創了經濟奇跡的中國則是另外的一極。而現在中國的勞動生產率以每年約6%的速度持續增長。如果保持這樣的增長速度,如果中國經濟能最終融合為一個整體——那么在2050年之前,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將能和今天的美國相提并論。印度呢?如果保持過去15年的增長速度,如果能夠繼續統一,那么它2050年的勞動生產率將能和今天的西班牙相媲美。 2050年的世界也不是天堂。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失敗的國家將無法保護財產、執行法律、發展商業、教育公民,也無法建設工業革命以來種種魔幻技術為人們利用所需的基礎設施和社會組織結構。 與此相似,戰爭仍會存在,交戰的武器甚至更為野蠻,更有破壞性。但我們有理由期待戰爭的數量會減少。明年冬天,我們將迎來60周年紀念日。60年前,一支軍隊越過萊茵河,給人們帶來了死亡和災難——這也是繼公元前2世紀末辛布里和條頓族人在龍谷(Rhone Valley)迎戰羅馬執政官蓋烏斯·馬略(Gaius Marius)后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戰爭。 2050年的世界不會“已經解決了經濟問題”。經濟是由有價值的事物構成的,只有人人想要但卻稀缺的事物才會有價值。 我們人類最擅長想盡辦法,讓稀缺的事物變得供不應求。但我們也的確面對著前輩們從未有過的機會,因此也成了義不容辭的責任——到2050年締造一個大同世界,那時人人都有食物可以果腹,衣物能夠御寒,房屋可以居住,還有超寬帶因特網連接。這一輪人類紙牌游戲的賭注特別巨大。 贏得這場賭局的第一步是制造支持無短缺世界的公眾輿論——讓實現上述目標成為今日國際關系的試金石。我們面對的不再是以強權和侵略理念不擇手段地重塑世界的超級大國,在今天的世界,權力的來源和應用雖然并不虛弱,但卻變得更為柔和。只要能保持下去,人類就有望實現最為重要的集體目標。(翻譯/許彬彬)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