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電力彈性系數:宏觀調控還有空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7日 10:41 經濟參考報 | ||||||||||
胡兆光 隨著電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電力數據已滲透到經濟活動的每個角落。通過電力經濟不僅可以觀察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也是對國民經濟研究的深化與補充。 今年上半年電力彈性系數為1.625。電力彈性系數大于1,這意味著GDP的邊際電耗大
今年上半年有色金屬行業用電增長17.82%,大大低于去年25.3%的水平,說明國家對電解鋁(資訊 論壇)的宏觀調控政策已經見到實效。在城鄉居民生活用電中,農村居民生活用電同比增長7.81%,比去年提高2.02個百分點,說明中央的“三農”政策得到落實,農民收入增長較快,促進了消費的增長。這是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很好的契機,應當繼續鞏固并加強。 宏觀調控取得成效,為今后我國經濟穩步健康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的經濟結構還不合理,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突出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今年上半年第二產業電力彈性系數為1.513,高于去年1.32的水平,這說明第二產業的邊際電耗仍在繼續上升。今年1-6月工業用電增長17.37%,高于去年0.7個百分點。其中重工業用電增長18%,高于去年1個百分點;而輕工業用電增長卻回落0.48個百分點。黑色金屬、化工、有色金屬、建材四大行業用電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由去年的28.44%上升到29.74%。其中黑色金屬行業用電同比增長26.26%,高于去年的24.01%;化工同比增長13.24%,高于去年的12.53%,建材增長19.8%,高于去年的17.42%。這些行業的用電增長均高于去年的增長速度,特別是冶金行業增長勢頭依然很猛。這既有去年投資的滯后效應,也有政策執行力度的問題。說明結構問題還很突出,經濟增長方式有待轉變。另一方面,城鎮居民生活用電僅增長10.18%,大大低于去年16.12%的水平。還應采取措施,大力解決城鎮就業及低保居民的生活問題,提高城鎮居民收入,為增加消費提供更大的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鄉鎮企業用電增長速度明顯回落,由去年的25.51%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4.9%。顯然國家的宏觀調控限制了部分高能耗鄉鎮企業的生產,還應認真分析原因,研究對策,幫助與扶持鄉鎮企業的健康發展。 統計顯示,我國歷年GDP的平均電耗總體上呈下降的趨勢,由1979年的0.22kWh(千瓦時)/元(2000年價,下同)下降到1998年的0.151kWh/元。1999年起,開始回升到0.158kWh/元;2000年的0.159kWh/元;2001年的0.165kWh/元;2002年的0.177kWh/元;2003年的0.181kWh/元。電力彈性系數分別為1999年的0.92;2000年的1.46;2001年的1.19;2002年的1.45;2003年的1.67;及今年上半年1.625。電力彈性系數大于1,導致GDP的邊際電耗大于其平均電耗。如1999年GDP的邊際電耗為0.131kWh/元;2000年為0.207kWh/元;2001年為0.173kWh/元;2002年為0.216kWh/元;2003年為0.257kWh/元;但這種警示在當時沒有引起高度關注。我國連續5年(2000-2004)出現電力彈性系數大于1,即GDP的邊際電耗高于其平均電耗的現象,這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了某些問題。我國GDP的邊際電耗高于其平均電耗的現象在1979、1986、1989、1990都曾出現過。但持續時間不超過2-3年,而這次持續長達5年,實屬罕見。 我國正處于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的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階段,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GDP的平均電耗及電力彈性系數會較高,這是不可逾越的。但中長期的電力彈性系數不應大于1。從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的狀況來看,宏觀調控仍有空間。我們應當認真研究相應的政策及措施,加強經濟結構的調整,將我國經濟引向協調、健康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作者簡介】
jjckb.xinhuanet.com/www/UPLOADDoc/ArticleImages/200497833570.jpg" > 胡兆光,博導,教授。國家電網公司動力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總經濟師,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能源信息專委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議人。現從事電力發展戰略規劃、能源政策、需求側管理、節能節電、電力與環境、綠色能源、電價、聯網效益、負荷預測、電力供需分析、電力經濟與可持續發展、電力市場化改革等研究工作。2001年預計到我國將會出現電力短缺,多次向中央領導提出政策建議,“加強需求側管理”已經被納入國務院的有關文件中。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