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成為東北亞的商業中心國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3日 17:13 《全球財經觀察》雜志 | ||||||||||
誰能成為東北亞的商業中心國家? 文|姚淵 東北亞已逐漸成為包括北美和西歐在內的三大經濟貿易區之一,因此韓國正致力于發展成為東北亞商業、金融及物流的中心。以財政經濟部為首的政府各部門擬訂了《東北亞
松島,是建筑于仁川附近1286萬坪(1坪合3.3平方米)填筑地上的海上新城。清涼山的嶺線把松島圍在了中間,登上山頂,就可以看到松島的全景。 韓國人稱之為“松島新都市”(Songdo Inpia),并雄心勃勃,要在這里“創造超一流城市文化”。韓國政府大力開發松島的目標,是將這片圍海造田而起的人工島發展為興旺發達的高科技和自由貿易城市。松島位于仁川經濟特區的中心位置,生產資料在此可免除關稅,興建高科技設施的外國公司還可獲得現金補助。該島離漢城50公里。韓國主要國際機場也建在仁川灣內的填海開墾地上,一旦機場和松島之間的大橋完工,兩地間的車程只需數分鐘。2020年完工后,松島面積將超過波士頓市中心,辦公面積460萬平方米,人口50萬。已有公司表示了在此投資的意向,其中包括敦豪速遞公司、美國瓦克斯金和韓國煙草人參公司合資的塞爾特里昂公司。 落實到具體的項目上,韓國政府已與美國房地產開發商蓋爾和國內最大的鋼鐵制造商浦項制鐵簽訂了一項127億美元的合同,旨在建設松島,以吸引跨國公司來此設立區域總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韓國走出長年的貿易保護主義,逐漸表現出了吸引外資的強烈意愿。 目前,176萬坪的2、4工區的填筑工程已經竣工,130萬坪規模的1工區填筑也顯示出相當的進度。松島新城市開發計劃分三個階段施行。第一階段(1999-2003年),擴充信息產業基地的階段,鞏固信息資本,促進硅谷與科技園區,營造出尖端知識基地產業園地;第二階段(1999-2007年),營造國際交易基地,完成擔當國際經濟活動的國際金融、業務園地,發揮國際展示、交流的功能;最后的第三階段(2006-2014年),完成教育、研究及文化園地,引導仁川成為嶄新的未來核心城市。特別是,連接仁川國際機場和信息化新城市的第二跨海橋(14.6km,6車道),到2006年將投入建設資金15200億韓元,進一步促進企業的活躍。 建經濟特區吸引外資 松島的開發,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龐大計劃的一部分。 韓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瓶頸,調整經濟結構、尋求新的增長點,成為新政府的首要課題。為此,總統盧武鉉繼承了前任金大中提出的建設“東北亞經濟樞紐”的戰略。在盧武鉉繼任為總統的半年之后,2003年8月5日,韓國政府宣布將仁川指定為國家經濟自由區。該區占地6300坪,包括永宗島、青羅、松島三處。 仁川成為自由經濟區后,對中等規模的外國投資將給予與大規模投資一樣的稅收優惠,并將外國職員的所得稅稅率降低到與新加坡差不多的水平,在新加坡為18%,而在韓國為17%;特區內的金融環境更加寬松,外匯制度實現自由化,允許主要的外幣在特區內自由使用。此外,為給外國投資者消除不便,還將加強特區內的外語服務,開放廣播電視領域,同時指定韓語和英語為公共語言。 仁川作為國家經濟特區,也決不是唯一的,而是一連串經濟特區中的第一個。 由于東北亞逐漸成為包括北美和西歐在內的三大經濟貿易區之一,因此韓國正致力于發展成為東北亞商業、金融及物流的中心。包括松島在內的仁川,是2003年指定的三個經濟特區之一,另兩處分別為南部港口城市釜山和光陽。通過吸引跨國公司進駐經濟特區,韓國希望與香港、上海和新加坡競爭,贏回在過去4年間被中國和其他國家搶走的外國直接投資。韓國財政部長金振杓尤其希望吸引外國高科技公司的專業技術,以幫助韓國向知識經濟國家靠攏。之所以韓國迫切需要吸引知識型產業的投資,因中國以低成本對韓國制造業正構成越來越大的競爭威脅。金振杓說,韓國介于日本和中國之間,對尋求進入這一全球經濟增長最快區域的投資者而言,韓國是個理想的基地。 韓國財政經濟部經濟政策局局長樸炳元評價說,建設經濟特區是將韓國發展成為東北亞商業中心國家的重要一環。2002年初,總統金大中發表了將韓國發展成為東北亞商業中心的基本構想。以財政經濟部為首的政府各部門經過半年多研究,初步擬訂了《東北亞商業中心國家實現方案》,該方案的核心內容,就是要建經濟特區。 樸炳元稱,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使韓國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世界經濟發展不穩定,也使韓國的出口不可能像以前一樣保持連續的大幅度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韓國政府認為,須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改善投資環境,大量吸引外資,才能保持發展的持續性。 在韓國財政經濟部的計劃之下,《東北亞商業中心國家實現方案》在2003年底正式確定,而有關經濟特區的法律則在2003年秋的國會上審議通過。為此,“國庫將提供27%資金,地方政府負擔其中40%,其余將來自于民間私人資本”。 根據《東北亞商業中心國家實現方案》,經濟特區的做法將逐漸擴展到全國,其中,仁川經濟特區向漢城周邊地區和中部地區擴展。《經濟特區法案》修改后,全國任何一個地區均可提出建立特區的申請,F在不少地方都提出申請,希望搭上特區這班車,借助各項優惠政策,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在許多投資者將目光聚焦于中國的今天,韓國采取此項行動表明,亞洲國家間吸引外資的競爭日趨激烈。韓國人有很重的危機感,“如果袖手旁觀,韓國有可能被日本經濟和日益強大的中國經濟擠垮”。 金振杓認為,必須制定一個能夠在經濟全球化的激烈競爭時代生存下去的商業中心戰略。因此韓國政府就是要把經濟特區變成“外國人愿意來、喜歡住并希望在此發展的地方”。他們提出口號說要建設“人性化”的特區,要使“外國人住在特區不會感覺到是在外國”?瓷先,韓國人對于實現其戰略并贏得競爭信心滿滿。金振杓說:“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以及巨大的發展潛力是它們最終入選的決定因素,對于外國的投資商來說,仁川、釜山以及光陽就好像巨大的吸鐵石,即使他們想去別的地方投資也會被吸回來! 勞資關系仍是制約投資的主要因素 要為韓國的經濟注入動力,其經濟特區計劃也許是個好辦法。 韓國在建設經濟特區吸引外資方面有自己的優勢:一,韓國位于東北亞的中間位置,具有地理上的優勢;二,韓國的通信和交通等基礎設施水平較高。但劣勢也是明顯的,勞資糾紛以及國民對于服務業開放的反對態度將對特區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韓國建經濟特區的主要劣勢,在于勞動力價格昂貴和勞工制度不健全。工人平均3萬美元的高年薪和動輒罷工舉事,使外商不能放心。在韓國工會組織的罷工中,外資企業罷工案遠高于本國企業。 過去兩年里,外商投資企業(外資持股在50%以上)勞資糾紛率比本國企業高一倍。幾年來,外國對韓直接投資數額都在下降,2003年1-9月,外國對韓國的直接投資為45億美元,比上年減少了30%以上,而同期中國卻達到40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12%。 《朝鮮日報》評論說,掛上招牌并不意味著經濟特區會自行發展。仁川特區起步已晚且勞資關系和人力資源等條件也不夠理想。要想實現那些宏偉構想,必須讓外國投資者看到仁川經濟區的魅力。否則,在2-3年內吸引100家外國企業到仁川的計劃便是一紙空文。 仁川市自然認為經濟特區是其發展的大好機遇。好消息也還是有的。除了蓋爾和浦項制鐵的項目外,韓國建設交通部稱,美國投資集團CWKA公司已向仁川市提出了民間事業計劃書,目前正協商引進外資55億美元,建設賓館、公寓、老人村、購物中心、國際會議中心、國際金融中心、海洋水族館、主題公園和高爾夫球場等設施。但是不少投資商依然持觀望的態度。一直受到勞資關系困擾的企業們,對政府新的特區計劃并未給予太多熱情。他們擔心那里同樣會出現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擔心工會的“斗爭精神”會在特區發揚光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詹小洪的判斷是簡單、清晰的,即愈演愈烈的罷工正在毀滅韓國經濟。韓國企業界譴責說,“強硬的工會把罷工當成了家常便飯”,認為勞工的罷工可稱得上是“亡國之舉”,并呼吁“工會應立即停止加深社會不穩定和動搖韓國經濟基礎的罷工”。罷工造成的直接的有形的損失,尚可以用價值計算的話,那么無形的間接損失就慘重得多。 據國際信用評估公司穆迪評定,1997年金融危機前,韓國的國家信用度等級高中國兩級,到2004年上半年,中國被評定為A2級,已高出韓國一級了。此事在韓國企業界引起強烈反響,認為是件蒙羞的事。韓國報紙稱,“中國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熱土,而韓國卻成了外商投資的地獄! 外商投資企業開始“逃亡”了。1998年有368家外企遷往國外,2001年這一數字為814個,2002年達到1070個,呈逐年遞增趨勢。自1998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至2003年9月,已累計有4129家企業遷出,其中70%遷往中國。 遑論外資,即便是本國企業也心思浮動起來了。在韓國,不時可見到韓國企業將工廠、生產線遷往中國的報道。而中國很多地方政府也開始到韓國招商,他們最能打動韓商的口號是,“在韓國雇1個工人,在我們城市可以雇10個”、“中國政局穩定,政府為發展經濟保駕護航”。面對求資若渴的中國人,韓商不能不動心。 而在韓國為經濟特區定下的特殊政策里,未對勞資關系作出規定。那么外商就有理由相信,蔓延了全韓的勞資糾紛同樣會發生在特區里。眼見著許多外商既已撤出,如果結局終不免如此,現在又何必進入呢? 外資仍舊青睞中國 中國商務部公布的統計表明,2003年中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為535億美元,僅比2002年增長1.44%。這一增幅遠低于上年的12.51%,實際數字也低于全年570億美元的預期。日經BP社一篇報道稱,日本經濟走勢將取決于中國。而在中國,來自海外的投資卻出現了急剎車。 分析2003年引資之所以低于預期,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中國加入WTO所帶來的外資熱潮已接近尾聲,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激烈競爭吸引外資,因此中短期內國際資本集中流向中國的趨勢可能已經到頂。在參與競爭的諸多國家中,韓國便是一支,并且聲勢壯大,目的明確。他們的危機感來自中國,其經濟特區就是要分流涌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 即便如此,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的孫科志仍不認為韓國構成了多大威脅。因為韓國特區自身缺少競爭力。隨著美軍的裁撤,韓國的安全形勢嚴峻起來。這不安定的大環境必會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另外,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勞資糾紛等問題并沒有緩解,也沒有有力的對策。而韓國國內市場太小,終究要依托中國。既然如此,外資就沒有必要舍棄中國而選擇韓國。 韓國副總理兼財政經濟部長官李憲宰說:“目前的韓國經濟就像是患了最難治愈的憂郁癥和乏力癥的患者。”他表示,韓國經濟的活力正急劇下降,照此下去,經濟將面臨崩潰的危險。他認為,韓國經濟倒退的原因是1960年代的經濟政策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需求。 《朝鮮日報》分析說,政府有必要仔細研究一下韓國經濟研究院院長左承喜發表的韓國經濟報告,其主要內容是,“強調均衡和分配的現政府的改革政策使韓國經濟失去了動力”。盧武鉉上臺伊始便強調勞資平等的精神,支持工會參與經營,并且比歷代政權更強調國家均衡發展和抑制經濟集中的政策。為實現目標,政府制定了200多個計劃,并表示如果按此計劃推進,韓國經濟會再上一個臺階。同樣對于韓國以經濟特區吸引外資而言,東北亞中間的地理位置以及優惠政策并非根本,根本在于這些有利條件克服不了當下制約韓國經濟的決定性因素,即過高的勞動力成本和勞資糾紛。此二者對外資的斥力,大于地理位置及優惠政策的引力。 因此《朝鮮日報》評價,“政府應擺脫那些空中樓閣般的經濟政策,回到現實中,制定有效的對策”。這是一切宏偉計劃的前提。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