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高校收費:培養一個大學生要花多少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3日 07:01 中國青年報 | |||||||||||||
文志傳 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在8月31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培養一個本科生,不是像現在有些人講的,一萬多塊錢就夠了,要講完整意義的培養成本,大概一個學生一年至少要四五萬塊錢。(人民網8月31日)
這幾年,大學學費問題,已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實際上,教育部一直都在反對高收費,部屬院校的收費標準在各高校中也是相對偏低的,但是為什么高校收費依然給人居高不下的感覺? 張保慶闡述收費政策的原則,公開信息,這是好的。但既然是公開,就應該避免模糊。遺憾的是,至今為止,沒有一個明細賬,清楚明白地告訴學生和家長,培養一個大學生,需要花多少錢。其中,國家撥款比例占多少,個人支付多少,這筆錢都花在了什么地方,“完整意義的培養成本”,都包含哪些項目? 面對一筆糊涂賬,面對一些高校私自亂收費,公眾自然會對高校收費產生質疑。 教育部有關高校收費的第一條原則指出,堅持收費是對高校辦學經費不足的一種補充,中國的公辦普通高等學校投資的主體仍然是政府,不允許以收費來代替政府的投入。這無疑是正確的,但缺乏令人信服的數字。比如,政府本年度投入了多少,需要通過收費“補充”的缺額又是多少?是不是可以拿一兩所大學為例說明一下?《教育法》規定,辦教育“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事實上,從目前一些學校所規定的收費標準看,其間肯定存在營利空間。這些高校為了提高收費,虛報學校的日常運行成本,采取各種手段多收費,讓學生不堪重負。 收費的第二條原則說,一定要考慮到社會、學生家長和個人的承受能力,不允許把標準定得過高。這條原則極為重要,可惜沒有給“承受能力”作出界定。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做法,高校學費標準,大約占人均GDP的20%。2003年,中國人均GDP1000美元,學費按20%收取,大約為200美元,即人民幣1700元左右。可現在高校的學費普遍在5000元左右,別說人均年收入2200元的農民支付不起,就是多數工人、職員也難以承擔。 依照張保慶副部長的說法,收費按學校日常運行成本的25%掌握。日常運行成本“就是教職工工資、加上學校日常運轉的水電費等”。目前的問題是,誰來核算運行成本?高校教職工工資平均是多少,手頭沒有數據,但按國家的工資標準,教授和講師平均年工資不會超過3萬元。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師生比為1∶17,那么17名學生交8.5萬元學費,支付教職工工資3萬元,剩下5.5萬元做什么?恐怕沒有多少高校能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答案。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在許多高校,師生比實際上遠不止1∶17。在一些高校里,教學班人數大大增多。我兒子讀武漢一名牌大學的研究生,據他所說,上專業課時,一般都有百人左右,多的時候有180人。研究生尚且如此,本科生就更不必說了。現在各高校都在擴招,學生成倍增長,師資力量卻沒有成倍增加。以我所在的學校為例,教學基本上已經大班化了。在師資力量不變的情況下,學生增多就意味著師生比在擴大。相比之下,培養一個學生的成本應該有所降低,學費也應該隨之下降。可是絕大多數高校的收費不降反漲,原因何在? 現在是花錢買教育,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都希望“物有所值”。所以,不僅要弄清楚培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更要看看通過這些付出是否“買”到了合格的教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