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別讓“專利壟斷”唬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31日 00:42 中華工商時報 | |||||||||
見習記者 寧登 近日,重慶某報報道,中國企業太極集團、上海三維制藥和浙江萬馬公司三家企業聯合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復審委員會提出申請,認為英國葛蘭素史克藥業公司(GSK)去年所獲文迪雅產品的“羅格列酮”成分專利授權無效。這是繼“偉哥”專利上訴成功后,國內藥企再次因專利權向跨國公司提起訴訟。
據相關資料顯示,從1985年我國初步建立專利制度起,國外公司在我國申請發明專利的總數已經達到236578項,而我們本國發明專利卻只有217814項,比國外少了18764項。對正常成長的中國企業來說,高昂的專利費用和接踵而至的專利起訴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桎梏”。根據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跨國公司把專利網絡布好差不多需要5年,而從1999年開始,許多國際大公司紛紛加重在中國內地進行專利布局,目前已經基本就緒。殘酷的事實是,2002年6C聯盟聯合訴中國DVD生產廠商侵權,致使中國企業每生產一臺DVD就要付4.5美元專利許可費,目前已經付了30億元。在對方專利權失效以前,還將陸續付出200億元人民幣。專利問題已成為中國企業難以逾越的鴻溝。 商務部調查顯示,外國企業專利申請量年增30%。跨國公司正在借專利悄悄“包抄”中國對手。外國公司在中國通常所采用的策略:先壟斷專利技術,后壟斷標準,從而占領市場。這份調查選取了醫藥、汽車、通信、家電等領域的8家有代表性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申請專利的情況。 報告顯示,從1985年至2003年,這8家跨國公司在中國申請專利的總量達到20350件。其中,索尼和飛利浦最多,分別為5697件和5387件。而且隨著中國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平均每年增長30%左右,其中新興技術領域增長速度更為明顯,如索尼公司1990年申請專利數量為11件,2001年則達到了1018件,增長了100多倍。而且報告顯示,跨國公司在中國申請專利與否以及申請量的多少,是以中國的市場需求大小為標準的。中國企業在哪個市場潛力大,跨國公司就會在哪個領域尋求專利保護,這樣就可以限制中國企業崛起的速度。 據統計,2000年,IBM公司的利潤總額81億美元,其中,知識產權的許可、轉讓收入為17億美元,占利潤總額的21%;2001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銷售總額1773億美元,約是同期我國各種交通運輸設備制造企業(7114家)總產值(6475億元)的2.2倍;2001年,美國默可藥業公司銷售總額477億美元,英國葛蘭素史克藥業公司銷售總額約280億美元,也都超過了同期我國醫藥制造企業(3488家)的總產值。“知識產權的許可、轉讓收入,都占據了很大的份額。” 一些專家說,跨國公司為了能夠在專利問題上借機實現打壓中國企業的目的,他們可能會對國內不同廠商先后發動專利戰,打擊強度各有不同;而且往往不指出哪家廠商的什么產品侵犯了它們的哪項專利的哪個權利要求,而是把生產某項產品可能用到的數百、數千項專利列出來,說某企業的產品肯定侵犯了其中的某些專利,否則不可能生產出相關產品,這樣便搞得中國企業無所應對。他們還壟斷了很多領域的核心技術,往往讓沒有專利籌碼的中國公司用外國技術生產配件、組裝成品,然后貼上外國大廠的品牌進入國際市場。這樣,外國公司從技術、品牌兩個路徑上封殺了中國企業與之討價還價的機會。此外,還存在著一項專利、多重收費的情況,對國外專利情況不明的企業,很容易被唬住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