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7日 17:14 中評網 | |||||||||
張 軍 本文為《公共問題經濟學》中文版序 1998年的秋天,在巴黎第一大學舉行的新制度經濟學的國際會議上,我與諾斯教授見了面。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因為事先我就知道諾斯教授將赴
但我后來越來越意識到,“公共問題”可能仍然是最好的譯法。因為我注意到,在這些美國的“公眾”問題當中,大量的問題幾乎都與政府的政策和干預密切相干,有些問題干脆就是政府的政策引起的。在美國,國會的立法及其導致的后果也是另一個屬于“公共問題“范疇內的話題。正因為分析的問題與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國會的立法效果始終有關聯,所以這本書在“西方”至今沒有丟掉它的讀者。到2001年,這本書已經出版到第12版了。我們早先翻譯的是它的第6版,而在此之后的18年,它又先后出版過6版,表明美國社會的主要問題也在隨著技術和經濟的變化而不斷翻著花樣。現在這個最新的第12版已由樓尊譯出,即將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我有幸成為這本書的較早的讀者,因而能夠有機會在這里對其他的讀者做一個簡單的評價。但遺憾的是,我沒能在我的身邊找到在這18年間出版過的其他版本,因而只是看到第6版與第12版的這些差別。 坦率地說,這兩個版本之間的差別之大著實讓我感到驚詫。事實上,除了書名還相同之外,現在的第12版與我們早期翻譯的第6版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兩本不同的書。這當然再次印證了作者對時代變遷所具有的敏感和把握的能力。與第6版相比,現在第12版的作者從原來的兩位變成了三位,多了一位丹尼爾。本杰明,而諾斯教授則由原來的第一作者變成了現在的最后一位作者。從目錄上看,第12版的結構也有了相當大的變化,由原來的5篇37章變成了現在的7篇31章,明顯增加了“經濟分析的基礎”和“國際視野”兩篇。不僅如此,原來第3篇的“要素市場”現在改成了“非價格配置”,原來第4篇的“社會問題與外部性”現在變成了第6篇的“產權與環境”。更重要的是,每章的內容已全然不同。例如,同樣在“供給與需求”的篇名下,第6版的內容是能源經濟學、迷幻經濟學、妓女經濟學、更安全產品經濟學等,而現在的內容則分別是性、烈酒和毒品、水有什么不同嗎?蘇丹的奴隸販賣、選擇與生命、吸煙與走私、貧困、混亂的人們等。在“市場結構”的篇名下,現在的內容是“電子商務的異軍突起”、“同情可憐的壟斷者”、“讓競爭走開”、“教育與選擇“,刪掉了原來的“藥品管制經濟學”、“醫療費用經濟學”、“廣告經濟學”、“國際卡特爾經濟學”等內容。 不用說,這本書可以算作經濟學家的“隨筆”。雖然作者并沒有直接去介紹經濟學的原理,但這本書的每一章均在向讀者展示經濟學的基本推理方式以及經濟學家看待這些公共問題的視角。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對這些問題的分析中,作者始終保持著經濟學家的獨特的視野。因此,我們閱讀這類書的一個最大快感其實不僅僅來源于你能領略到的經濟學家的文采,更重要的是來源于在字里行間所隱藏著的經濟學家的獨特眼光和評價政府公共政策的非凡的能力。就我個人的偏好來說,我欣賞的更多的就是這樣精彩而有富有經濟學精神的東西,而不是那些缺乏理論眼光的“揭發”文字,例如《現代化的陷阱》。盡管前幾年頗受媒體的追捧,可是《陷阱》這類書籍畢竟是沒有生命力的東西,雖被標榜為經濟學家的著作,難道會有真正的經濟學家去相信這是經濟學家的作品嗎?我經常自己這樣地問自己。 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大概有兩種人對“經濟學”有著好奇心。一類人是因為對科學和理論探索有興趣并被經濟學的理論魅力所吸引而喜愛著經濟學。另一類學習經濟學是因為他們不喜歡理論的空洞,這類人我稱之為“可愛的經濟學的外行”。他們以為經濟學是很實際的學問,它能夠而且應該可以“解決問題”。他們是帶著解決問題的心情來學習經濟學的。他們學習經濟學最想得到的是解決問題的明確的答案—這就好似他們理解的經濟學。我相信,對于眼下花巨額學費來攻讀MBA學位的企業家們來說,這樣的要求就太正常了--如果能夠獲得解決問題的答案,為什么不呢?然而不幸的是,經濟學總是只給你推理過程而不能給出答案。經濟學家的忠告常常是:答案總是來自你自己!那么,我們能夠容忍這樣的“科學”嗎?我相信,我們閱讀了這本《公共問題經濟學》之后一定會去捍衛經濟學的這個性質了。讓我在《公共問題經濟學》里摘取這樣一段關于飛機旅行是否安全的問題做個印證吧。 大概7年前開始,我對乘坐飛機旅行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至今無法戰勝自己,所以在國內旅行我總是選擇火車,因為我想要更大的安全性。難道火車真比飛機更安全嗎?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為了要更大的安全性,我愿意犧牲旅行的“效率”。2000年夏天當協和飛機出事的時候,我在倫敦看到人們在電視上討論同樣的問題。人們總是會問:汽車比飛機更安全嗎?我們在這里不妨做一個爭論。你一定會說,按照每英里旅程的死亡率來計算,飛機比汽車安全15倍,比走路安全176倍。但是,這樣的證據有利于飛機只是因為飛機比汽車的旅程距離長得多。我會拿出我的證據說,飛機的事故常常發生在起飛和著陸的非常短的時間段內,這只占飛行時間的6%,因此,如果我們按照每次旅行的死亡率計算,那么汽車要比飛機安全12倍。第三位朋友也許會折衷一下,按照每人每小時旅程的死亡率再來計算一下,結果發現汽車和飛機幾乎同樣安全。那么,到底飛機和汽車哪個更安全?我相信,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可以無休止地爭論下去的,如果我們愿意的話。 飛機的安全性應該是一個技術的問題,與工程學、物理學和統計學也許有更多的聯系。因此我們要獲得一個正確的答案,我們需要做更多的實驗。經濟學對“飛機比汽車更安全嗎?”這樣的問題就更不可能有答案了。這樣的問題不能讓經濟學家來回答,應該讓它那個領域的科學家來回答。如果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我一定會去反問對方:我們應該要多大的安全性呢?多大的安全性才是你所滿意的呢?為了你的安全,你愿意放棄出國旅行嗎?《公共問題經濟學》里有這樣一段話:“通常,有效率的安全性并不意味著絕對安全,因為取得絕對安全總是代價太高。例如,要做到絕對沒有一個人在墜機中死傷,我們只有阻止所有的飛機飛行。這并不意味著讓飛機像秋天的落葉一樣退出天空就是有效率的,反而有效率的航空飛行往往與一定的風險相聯系。必然的結論是,如果我們想享受飛行的好處,就必須心甘情愿接受一些風險—這是我們每個人每次步入機艙時都不言而喻地接受了的結論。” 你可以不把這樣的推理叫做“科學”,但你能認為這樣的推理不科學嗎?這就是與自然科學有著區別的“經濟學”。如果說自然科學試圖回答“YES”或“NO”,那么經濟學只想讓你清楚一點,你需要的只是“選擇”:我們無法同時獲得所有的東西,我們獲得更多的某個東西,我們不得不放棄另一些東西。私人問題如此,公共的問題依然是這樣。大多數經濟學的教科書寫的盡是些私人領域的問題,而這本《公共問題經濟學》則向我們提供了公共領域里的選擇問題。統稱為經濟的問題其實就是選擇的問題。這本《公共問題經濟學》就是用經濟學關于選擇的推理過程來平衡我們的心情,但不會改變我們的意志。既是選擇,自然得靠自己拿主意。因此,我還是不愿意做飛機去旅行,有什么辦法呢。 2002年1月10日于大上海嘉華苑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