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速度的經濟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7日 16:53 中評網 | |||||||||
張 軍 一件事總是不斷引起我的好奇心,那就是建筑的速度。20世紀80年代我們就有“深圳速度”之說,到了9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設實現了“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目標。我們現在的城市,高樓大廈早已超過了美國。機場、地鐵、高速公路、跨海跨江大橋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日新月異,一點都不夸張。當下,無論你怎么懷疑中國的統計數字,你都不
1994年11月我在華盛頓州立大學訪學期間,看到校園里的一家書店門前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很小的工地,據說是要造一個可以放置自行車的約2米高的單墻車蓬。每天我路過此地,總是看見有三位“泥瓦工”在現場施工。可是,一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這個簡易的自行車車蓬還沒有完工。這件事讓我詫異不已,我甚至給自己開玩笑:我終于明白什么叫磨“洋”工了。 后來我訪問英國時在倫敦東區的住所也碰到到過類似的情況。那條街的盡頭拐角處有一個搭起來的腳手架,是在改造著一個民宅的屋頂。那個時候,我每次路過這個拐角的地方,幾個施工者總是坐在工地上給我搭訕,他們的手上似乎永遠都不會忘記端著一杯加牛奶的英國茶。幾個月后,我搬離了這個地方,但見他們還忙碌著那個屋頂呢。 這些都是好幾年以前的事了,之后再也沒去琢磨過它。但是,這一次在韓國慶北大學的專家樓前所發生的一幕,卻終于讓我想去追個究竟:他們“建設”的速度為什么就這么慢? 事情是這樣的。我今年9月中來到慶北大學,住進了學校的這個專家樓。第二天,我一出門就看到在這個專家樓的門前臺階旁,有一個新建無障礙(即不再有臺階)通道的施工現場。這個無障礙通道約1米半寬,三米長,為的是方便殘疾人和客人搬運行李用。這里原來是臺階通道,現在是要改造成有坡度的無障礙通道,并在通道兩邊加裝一個不銹鋼的扶手欄桿。 施工現場每天只有兩個人,但現場堆有很多的機械工具和一部小型客貨兩用車。最引人注目的當是地上那本夾著圖紙和合同文件的藍色公文夾。我們我每次出門或者進門,看到這個現場和這個圖紙都覺得特別值得玩味。它讓我認識到,改造這么一個簡單的通道事先也得畫圖紙啊!我曾聽說我們現在很多燈具產品的生產根本不用圖紙,那些生產者只要看到了新的花樣,回去就可以仿造。我自己買過的不少燈具甚至連安裝說明書都沒有,可能是因為生產者覺得,連傻瓜也知道怎么裝燈才會亮吧。 我住進這個專家樓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在安裝扶手欄了。我注意到,這個欄桿是一個不銹鋼的制成品,只需要用電焊焊接就行了。通道的表面砌上了大理石,扶手欄桿的基座外圍刷上了白色的涂料。整個工程一直到10月11日才結束。我估計,在我到達這里之前,工程已經開始至少幾個禮拜了。工程結束后,無障礙通道仍然被黃色熒光的安全帶圍著,還不能使用。前不久,我看到通道現場來了一位質量檢查員,他手里拿著照相機對著這個無障礙通道連拍了幾張照片,并在扶手下的一個地方用紅色水筆做了一個提示性的記號,然后開著車走了。 仔細琢磨,這倒是一個很值得進一步追查的現象。在這些比較發達的經濟里,他們施工搞建設,無論工程大小難易,速度之慢如蝸牛爬行,有時讓人難以容忍。要說這些人有意在磨洋工,即使有那么一點,那也不可全信。但他們的認真程度實在令人敬佩。做起泥瓦工作,猶如工匠般精雕細刻。也難怪在西方,它們的建筑不管大小繁簡,都有獨具匠心的風格和建筑的美,難見有建了拆、拆了建的快速的工程。 在中國,速度從來不是一個問題。我們造一幢小高層的公寓也不過花它個半年。一個大型機場、地鐵、橋梁等大型基礎建設工程也不過區區幾年時間就可以完工投入使用;相比之下,波士頓的地下交通改造工程挖了幾十年了,還在挖,據說再20年也完不了。這個馬拉松工程倒是不斷提供著很多人的飯碗,甚至讓那些寫電影劇本和搞攝影的人也找到了一個相當不錯的“賣點”。所以,他們似乎也不著急,拖著也挺好。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水平上與發達國家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但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數倍于這些發達的國家,與建設速度之快自然有著必然的聯系了。 借以經濟學的視野,在發達國家,他們的勞力成本貴,他們在建設施工中多用機器,少用勞力,從而建設速度受到制約應是容易理解的現象。的確,我們搞建設,多以人取快。我們有源源不斷的廉價農村勞動力可以進入建設工地,輪流作業足以保證24小時不間斷地施工。所以,在中國,建設工程是可以突擊完成的,甚至沒有不能提前完成的建設工程項目。原因就在于,我們在勞動的投入方面有足夠的彈性。同樣的建設工程,我們的施工技術包含著更高的勞動密度,而在發達經濟里,他們的施工則含有更高的資本密度。他們主要靠機器設備在施工,雖然機器可以不間斷地工作,但有限的人力卻要休息。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資源的稟賦差異導致了對技術類型的不同選擇。 當然,說施工技術類型或者施工技術的勞動密度的差異有助于解釋發達國家的施工建設速度為什么遠遠慢于發展中國家,還只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在這個籠統的答案背后還有許多可以玩味的線索。比如,因為勞力短缺,建筑公司就不可能事無巨細地包攬所有的施工項目。于是,施工的任務被分解得越來越細致,市場的分工和企業的專業化也就越來越密集。因為分工密集細致,企業之間的協調也就會變得非常的重要和艱巨。因此,承包商之間、承包商與分包商之間就會對合同有越來越大的需求,從而,書面合同也就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 久而久之,這個密集的分工格局和對合同的依賴就變成了習慣做法或者所謂的規范。一旦成為規范,哪怕是一個簡單的施工工程,人們也習慣于依賴分工和合同來組織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習慣導致了對合同的過分依賴。這是為什么在高收入國家里要花數倍于我們的時間才能搭起一個小小的車蓬、改建一個三米長的無障礙通道也需要有一本設計圖紙和合同的緣故。因為過度依賴分工和合同,所以,一個工作被掰碎之后分成了數個“市場交易”,工程自然就會慢下來了,畢竟執行這數個交易肯定比一個交易要更耗時。 從整個社會經濟來講,對合同依賴越多,就要有越完善的約法。有約法,就有強有力的執法的部門;合同多了,糾紛就會增加。有糾紛,就要有仲裁機構,就要有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總之,為了使分工密集化之后的合同交易變得更加順暢,就需要不斷造就所有這些服務于市場交易的部門和崗位。這么說來,分工的密集和對合同的過度依賴不僅僅大大放慢了高收入國家的建設工程的速度,而且實際上也改變著這些高收入國家里的GDP的來源和構成。不妨這么說,在收入水平比較低的國家,GDP主要是由“生產部門”創造的,而在高收入國家,創造GDP的主要是“交易部門”。 也許下面的說法更貼切一些:發達國家的人均GDP之所以高,或者說,之所以被叫做發達國家,無非是因為它們的交易部門更加發達。一個國家的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應該是交易部門在GDP中所占份額提高的結果。不用說,這自然是要依靠不斷深化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和拓展交易的規模才有望達到的目標了,而到那個時候,速度就不會象現在這么快了。這就回到了1776年亞當.斯密的那個經典論斷,而這個論斷在今天實際上可以用經濟學家張五常的一句話來做不同的表述:發達經濟的GDP里面,交易費用占據了絕大部分。 2002/10/24于韓國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