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的學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7日 14:45 中評網 | |||||||||
張 軍 不知道接近我的朋友是否知道我有恐飛癥,對我來說,一登上飛機,便開始了胡思亂想、忍受煎熬的痛苦。去年夏天,我攜妻子和孩子飛往牡丹江(資訊 行情 論壇)。飛機因氣流原因而長時間顛簸,攪得我如坐針氈;身旁的太太和兒子看上去卻鎮靜得多、老練得多,而且還開導我說:既飛之,則安之。我知道,那次飛機出行是她(他)們的主意,我是并不
中國人常說,世上哪有后悔藥。此言精辟,讓人回味無窮。任何一個沒有選擇和退路的行為都不應后悔,因為沒有了重新選擇的機會和退路,實際上就等于沒有了成本。沒有成本的事為什么不做呢?這個思想在經濟學里非常重要。與“后悔藥”的精神完全一致,在經濟學家看來,對于任何行為和做法,我們其實是無法知道其成本的,除非我們能夠知道它還有別的再選擇的機會。成本不僅是與機會和選擇聯系在一起的,而且是一個用機會和選擇才能得到說明的東西,這是經濟學家的一個重要的觀念,也是經濟學的成本與會計學的成本最本質的差別。 把成本與重新選擇的機會掛鉤,是懂得經濟效率的關鍵。所謂有效率,其實就是不讓任何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溜走。有的時候,我們看不到成本的存在,甚至會把成本誤以為利潤。例如,從簿記上來說,我們放在口袋里的100元是沒有成本的。但經濟學家卻認為裝在你口袋里的100元是有成本的,因為你喪失了將100元存入銀行生息的機會。你可能會把自己經營日雜小店的每日凈收入100元,當作利潤記入帳本;但經濟學家則可能認為,這里面你把自己應該給自己支付的工資當成利潤了。根據同樣的道理,一個企業的帳面是盈余,還是虧損,其實并沒有意義,因為帳面的盈余并不等于投在企業上的資本是有效率的。要知道是否有效,我們還需要對企業的經營作公司財務的分析。我曾在報紙上讀到,一個大型企業曾因負債率過高而在帳面上持續出現虧損,后來由于政府“支持”,使負債率下降而出現盈余。這種“扭虧”有什么意義呢?這個企業現在帳面出現盈余,僅僅是因為本來應該支出的利息,現在算作利潤了。有了帳面的利潤,就意味著這個企業是有效率的嗎?顯然不是。既然這個企業的現金流量不能抵償負債的成本;或者,投資企業的資本回報率,持續小于銀行的利息率,這個企業就不可能是有效率的。所以在經濟學家看來,這種做帳式的“扭虧”,并不能掩蓋當初投資的失誤。 在一些情況下,如果沒有可重新選擇的機會,經濟學家倒會把一個帳面的成本不當作真正的成本,但這是有意義的。在經濟學的教科書里,沒有重新選擇機會的投入或開支,被賦予了一個形象的名字:“沉淀成本”(sunk cost)。當然,沒有再選擇機會的所謂沉淀成本,其實已不再是有意義的成本,不管它有多大。可我們有時候確實面臨非常有限的再選擇的機會和再選擇空間,幾乎沒有退路,但我們又常常會把這時候的成本看得格外的大,造成一種非常低效率的尷尬局面。舉例來說,我們花錢買票去看一場電影。當電影開始以后,才知道影片很乏味,這時候我們的最佳選擇是什么呢?既然已經花了錢,就要堅持看下去嗎?從效率意義上來說,花在票上的錢,已是沉淀成本,接下來,我們的決策就應該和它無關。因此,這筆錢不應構成我們退場的障礙。既然覺得乏味,就應該退場,而且越早越好,沒有什么可后悔的,這與在飛機上我應該“過得更瀟灑”具有同樣的邏輯。所以,對于決策者來說,一個真正有經濟意義的成本,是相對于機會而言的。沒有可再選擇的機會,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成本可言。 這個例子的含義應該是深刻而顯眼的。在我們的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有許多事情是值得我們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來研究的。比如,在就業觀念上,我們還有許多誤區。應該講,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的就業觀念已經有了不小的改變,我們現在大力倡導并鼓勵人們在勞動力市場上自由選擇職業。這一點,大多數人可能已經接受了。這里的原因也很簡單,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個人自由選擇職業的優越性,因為個人能力的“價值”只有在面臨可選擇的機會中才能被“計算”出來。所以,在市場經濟里,我們首先要倡導并鼓勵人們通過市場來實現社會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改變由計劃來集中配置社會勞動力的傳統就業制度。但是,從個人的“財富”(包括時間、收入、家庭和閑暇等)最大化來說,我們還面臨一個更根本性的選擇:工作還是不工作。也許對許多人來說,有份工作總比沒有工作好。但這個判斷其實僅對一部分人來說是對的。根據我們所談論的“經濟成本“的含義,有份工作的機會成本在有些時候、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是相當大的。換句話說,工作意味著你必須放棄一些東西和閑暇的時間。這些東西可能包括感情上,家庭上的,也可能包括經濟上的,我是指上班族往往要花錢雇上一個保姆或一個鐘點工來幫做家務,帶孩子。在一些時候,對于一些人,選擇不工作和另外一些人選擇工作同樣的合理,因為一個人在工作時失去的更多的東西(包括費用支出)會在不工作時變成“收入”。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